李莲英是好是坏(李莲英是个好太监还是坏太监)(李莲英是谁啊?)

baihua 17 0

李莲英是好是坏(李莲英是个好太监还是坏太监)

讲起历史上的宦官干政,人们都是憋着一肚子的气。从皇帝专政以来,太监就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李莲英是西太后跟前最得宠的太监。批评西太后的人,往往拿李莲英说事,说她宠信太监,祸乱朝廷。甲午战败之后,御史们也咬住这一点不放,把李莲英骂得狗血淋头。连两江总督刘坤一见太后,都直言不讳地指出这一点。西太后却一直感到很冤,连声说她没有宠信过宦官,李莲英从来就没有对政事插过一句嘴,凭什么说人家干政?

的确,李莲英没有对任何一件政务发表过意见。他为人相当低调,能让人则让人,能帮人则帮人,宫女和太监都挺喜欢他。有宫女评价说,他很像一种梨,长得不好看,但吃起来很甜。甲午战争前,西太后派他陪醇亲王到天津校阅海军,外臣们听说他来了,都想借机拍拍马屁,可他一个也不见,还亲自给王爷洗脚,满副精神伺候着。戊戌政变之后,西太后跟光绪帝闹翻,他也不像外人传的那样,作威作福,给皇帝气受,而是尽量做些补救工作,让皇帝能过得去。

所以,西太后觉得冤。可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当时朝野上下,几乎像点样的大臣,都会竞相拍李莲英的马屁,连王公贵族,都跟他称兄道弟。李莲英也的确聚敛了大笔的财富,富埒王侯。一个既不弄权,又为人低调的人,怎么可能有这样的际遇呢?

其实,只要李莲英在西太后身边,还能得到太后的宠信,对于下面的人而言,他就非常有价值。道理很简单,当年的西太后,就是中国的最高统治者,高高在上,她的喜怒哀乐,都可能福人祸人。古语道,伴君如伴虎。如果能结交一个太后身边的人,最低限度,也可以打探一下太后对某些事情的真实看法,以后朝堂对答,至少称旨的概率要高些。称旨的时候多了,好处自然多多。朝堂之上,无论皇帝还是太后,很少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但是回到宫里休息之时,一放松,未免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对某人、某事的真实看法。竞相结交李莲英的人,要的,就是这种“情报”。

当然,李莲英的作用和他在权力圈的价值,还远不止于此。说他不干政,不就政事发言,那是西太后的一种印象。以情理推论,正式的发言也许是没有的,但非正式的影响,却很难说没有。

张荫桓是李鸿章手下很得力的洋务干将,虽然不是科举出身,但为人精明能干,在仕途上一直都很顺利,长期主持总理衙门。可是,在戊戌政变之后,他却是西太后指名要杀的人,跟老佛爷最恨的谭嗣同等人是一个待遇。只是因为英国公使的干预,他才保住了一条命,被发配新疆。说实在的,在百日维新期间,说张荫桓倾向变法不假,但当时倾向变法的人多了,他也没有干过什么出格的事,说过出格的话,或者跟康、梁有过特别的关系。西太后却似乎恨他入骨,非杀之而后快。戊戌时没能杀了,到了庚子年闹义和团,西太后跟所有的外国人都闹翻后,第一件事就是传谕新疆,把张荫桓给杀了。

这事,据张荫桓自己讲,应该是李莲英从中作怪。当年他出使英国,回来的时候,给两宫太后各备了一份礼物,超大个的宝石两颗。一为祖母绿,一为红霞帔,绿的值钱,送给揽权的西太后;红的差点,送给“好好先生”东太后。外臣送礼,都得经过李莲英的手。一般明白事儿的,都得另备一份稍差一点的礼品,送给李莲英。可是张荫桓忘记了这个关键的一环,什么也没给李大总管准备。当然,李莲英很守规矩,礼物还是照样送到了西太后手上,西太后也挺高兴,拿着大个的祖母绿把玩不已。可是这个时候,李莲英来了一句:“难为他如此明白,难道咱们这边儿,就不配用红的吗?”这一句话,说得西太后脸色大变。

原来,虽然清廷未必这样讲究,但民间嫡庶的衣饰,会以红绿相区别,嫡妻配红,小老婆则配绿。西太后是嫔妃出身,跟东太后相比,差了一截,按民间的说法,就是小老婆,她一生都对此耿耿于怀。张荫桓把绿的宝石送西太后,原本是拍她的马屁,但经李莲英这么一挑拨,他的马屁活生生拍在了马腿上。从此,西太后对张荫桓的恨,就埋在了心里。还算西太后有城府,当时没有发作,但找到机会,她就会报复。如果此事属实,那么张荫桓的性命,实际上是丢在了李莲英的嘴上。

有权者,尤其是具有独裁权力的人,他们的身边人都得罪不起。很多时候,不用他们公开发难,只需在适当的时候吹吹风,你就吃不了兜着走。应该说,在独裁性的权力周围,存在着一个非制度性的权力半径,这个半径内的所有人,理论上都拥有影响权力的资格。

有的时候,是出于情感或者别的什么原因,有权者会有意把自己的权力转让给某些人。比如明朝皇帝身边的秉笔太监,原本就是伺候皇帝笔墨的小太监,在太监里面,品级都不高。但是,由于皇帝很懒(当然,由于没有宰相,政务也实在太多),自己懒得批奏折,就让秉笔太监代笔。一来二去,太监成了站着的皇帝,享有朱批权,可以力压群臣,自己也就变成了太监的首领,国家实际上的元首。

有的时候,是有权者出于感情,替所喜欢的人出头。连光绪这样可怜的皇帝,有时候也会犯这样的错误,替自己喜欢的妃子办点事。文廷式是一个风流倜傥的翰林,曾经做过光绪帝珍、瑾二妃的老师,而珍妃入宫之后,又深得光绪的喜爱。有传言说光绪二十年翰林大考,文廷式得了第一名,就是走了珍妃的门路。或者说,珍妃利用皇帝对自己的宠爱,替自己的老师撑了一回口袋。传说当时光绪曾经给了考官一个条子,明确告诉他们,文廷式要列一等。因为这个,珍妃后来还受到了西太后的责罚。

当然,更多的情况下,是处在权力半径之内的人,在有意无意之中影响权力的运作。有的时候,外面的人由于信息不对称,见到里面来的人,只要他妄作威福,多半会乖乖听话,不信也得信。因为,来自权力中心的人,影响权力运作由来已久,为了自保,只能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好些貌似有来头的人出来招摇,就是利用了这一点。有的被揭穿了,但没被揭穿的,实际上更多。政务,就是这样被影响和左右的。

自古以来,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祸患,宦官、女主和外戚专权,虽然历代皇帝都力图避免,却还是避免不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避免宦官专权,还特意在宫里立了一个铁牌,但最终,恰是明朝宦官专权最厉害。古来帝王或者太后的权力行使,都在黑箱中运行,都是专制的独裁形式。只要有这样的权力存在,这样的权力半径,就一定存在,无论有权者昏还是贤、智或不肖。所区别的,无非是破坏力大还是小而已。

李莲英是谁啊?

李莲英是清朝著名的宦官。他机警过人,心思灵巧,善于投机,先后做过私贩、补鞋匠等。他于咸丰年问 (公元1851一1861年)自阉入宫,以善于梳理新发髻而得到慈禧太后的宠信。在慈禧太后宠信的太监总管安德海被杀后,他被升为太监总管。从此,在西太后的庇护下,他如鱼得水、八面玲拢、左右逢源,结党营私,与李鸿章等朝廷重臣关系密切。李莲英自九岁入宫,到六十一岁离宫,前后共五十二年。他几乎伴随了西太后一生,参与了与西太后有关的许多政治事件,如辛酉政变、戊戌政变等。他一生对慈禧太后忠心耿耿,不离其左右,在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他又随慈禧太后逃往西安。他的是非功过在此暂且不论,但他确实是晚清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一、自阉入宫 李莲英 (公元1848一1911年),原名英泰,生于出产太监的大城县。他自小聪明怜俐,深得大人们的喜爱。后随父母进京谋生,曾为生活所迫,私贩硝磺,结果被捕入狱。出狱以后,在街头以帮人补鞋为生,因而又有 "皮硝李"的称号。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李莲英在七岁时便立下了进皇宫当太监的决心。父亲在再三劝说都无效的情况下,遂了儿子的心愿。 李莲英同父亲又一次来到了京城。掘说进宫当太监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宫刑;另一种是自己花钱净身,托人推荐,进宫谋个好差使。为了让孙子少受些折磨,李莲英的祖父决定自己花钱请人净身。在老乡崔玉贵的推荐下,李莲英找到 "阉人世家"的小刀刘为其净身。之后,他在做太监的老乡沈兰玉的介绍下,进了皇宫。经过儿次三番的挑选,李莲英于1856年十月下旬,进了储秀宫,专门伺候韶贵妃。从此,他循规蹈矩,开始了他的太监生涯¨人宫之后,李莲英按照老规矩认了镶黄旗,拜首领太监刘多生为师,由太监安德侮教习学艺。虽然只有九岁,但李莲英已逐惭懂得了做太监之道。凭着机灵与勤快,他不但得到了师父刘多生的喜爱,也得到了其他太监们的喜爱。他获得了很好的口碑,但一直找不到在熬贵妃眼皮底下当差的机会。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幸运之神向他张开了双臂。 当时,北京城里流行新发型,好赶潮流、喜欢修饰的懿贵妃便要梳头太监梳新髻,但新髻总是不称懿贵妃的意,她斥责了梳头房掌管沈玉兰。听了沈玉兰的诉苦之后,李莲英意识到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他请求学梳新髻。终于,在他的勤奋努力下,他的梳头技术突飞猛进。沈玉兰便把他推荐给懿贵妃,一试之下,李莲英梳的头发果然是异常工整、十分新潮,深得懿贵妃的喜爱。就这样, 李莲英凭惜梳头迈出了第一步,讨得了主子的欢心,不久便升为 懿贵妃的梳头房首领。李莲英人小鬼大,极有心汁,处处依眼色行事,才短短数日,他巳摸透了懿贵妃的脾气、喜好、忌讳等。于是他决定做一个遵守自己的原则、逆来顺受的人。他极尽谄媚之能事,凭着一张巧嘴以及见机行事的聪明劲儿,在懿贵妃面前逐渐 "红"了起来。 二、初试锋芒 由于做奴有术,才十多岁的李莲英就己成为懿贵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太监。慈禧身体不适时需有人为她按摩,这自然也成慈禧太后了李莲英讨好慈禧的绝活儿。不管慈禧有多么不舒服,只要一经小李子的手,她便立刻会周身舒畅。李莲英心里清楚,要想不失去这份宠爱,除了伺候主子周到以外,更要在政冶上取得主子的信任。因此,对于宫廷之内的任何风吹草动,他无不费神留心,以便及时告知懿贵妃。一次,他偷听到咸丰皇帝怕懿贵妃因母凭子贵而干预朝政,欲除掉懿贵妃以绝后患。这对他来说可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想办法辗转把咸丰帝的想法告诉了懿贵妃,使她及早动手,为咸丰帝打消废黜懿贵妃的念头立了大功,也因此,更加得到了懿贵妃的信任和宠爱。之后,李莲英更是借助年纪小、个头小、不起眼等优势,为慈禧太后监视咸丰皇帝,随时告知慈禧咸丰皇帝的一切动向。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之后,咸丰帝百感交集,终于一病不起。在热河驾崩。 于是野心勃勃的慈禧与八大臣之间的决战如箭在弦上,己不得不发了。慈禧一面派安德海携密信迸京向恭亲王弈欣搬兵,一面派李莲英向荣禄传口谕。李莲英做了慈禧与荣禄之间的通讯兵,为"辛酉政变"的成功立下了功劳。除了精心伺候主子的起居,为慈禧通报重要消息以外,李莲英得宠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才艺双全。小李子备受宠爱的消息传遍了整个禁宫,自然引来了人们的钦佩、妒嫉或羡慕,于是阉人们在暗中开始了斗争。其中最为激烈的是大总管安德海与李莲英之间的明争暗斗。安德海也是 "辛酉政变"的功臣之一,极受慈禧宠信,且大权在握、气焰嚣张。他对李莲英小小年纪如此得宠于慈禧太后,也是耿耿于怀,经常想找李莲英的茬儿。李莲英虽然气愤不已,但无奈羽翼尚未丰满,不敢与其正面冲突,便以守为攻,暗中培植自己的势力。 正当李莲英与安德海的斗争达到白热化之时,幸运的天平又一次倾向了李莲英。同冶八年 (公元1869年),慈禧派安德海南下为同治帝载淳督制大婚衣料,但这有违大清关于不许太监参与朝政和出京办理公务的祖训。于是慈禧命安德海秘密下江南。但安德海自恃有慈禧太后撑腰,一路假借钦差之名,大肆宜扬,作威作福,骄横跋扈,不可一世。他在山东德州境内,被德州知州赵新抓获。同治帝命令将其就地正法。因事关慈禧太后,大家不敢轻易行事,擅作主张。早己得知此事的李莲英认为除掉对手的机会来了。他并未将此事禀报病中的慈禧。 直至慈安太后、同治帝及奕欣商定杀安德海,将旨意拟好并下达后,知道木已成舟、无力回天的李莲英才将此事告知慈禧太后。就这样,在李莲英的 "拖延"之下,李莲英赢得了这场宦官之争的胜利。不久,李莲英被慈禧委以副总管一职。从此便大显身手,他的坏与安德海相比,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大显身手 从安德海那里,李莲英多少吸取了一些教训,他不像安那样张扬,而是注重放长线钓大鱼:在讨得慈禧的欢心的同时,也隆裕皇太后与太监旧照兼顾到周围;在为高升而处心积虑的同时,也想办法为自己留一条后路。为此,他使出浑身解数,真正做到了左右逢源、八面玲陇,成为宫中不可多得的 "人才"。 李莲英接任总管一职后,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即为同治帝筹办婚事。在李莲英的运筹帷幄下,同冶的婚礼办得异常壮观,同时李又得到了慈禧太后的夸赞。 同治帝驾崩后,在立嗣一事上,为垂帘听政,慈禧太后与孝哲皇后发生正面冲突。西太后为此气愤不已。善于察言观色的李莲英洞察了慈禧欲废后的心思,于是便惜刀杀人,成为慈禧除去一位政治劲敌的帮凶。 慈禧太后大仅在握后,惟一的顾虑是慈安皇太后。原来咸丰皇帝早在驾崩之前,就巳传密诏给慈安皇太后,要慈安在万不得已之时,取出密诏,按祖宗规矩处死慈禧。为了骗慈安取出密诏,解除慈禧心中的隐患,李莲英又向慈禧献计:建议攻心为上。适逢慈安太后偶感风寒,慈禧太后便殷勤地探望,并亲自为慈安煎制上好的人参,使慈安病体康复。凭着李莲英 "割肉疗亲"的主意,慈椿太后终于骗得了慈安皇太后的同情。深受感动的慈安皇太后将先皇遗诏当着西太后的面焚烧掉,除去了西太后的心病。从此,西太后更加有恃无恐,并对慈安皇太后下了毒手。李莲英又一次当了慈禧太后除去另一大政敌的帮凶。 慈安死后,慈禧太后虽除去了眼中钉,但她与恭亲王奕欣的矛盾又摆上了案头。两人的矛后因慈安太后下葬慈禧太后应否行礼而更加尖锐。李莲英当然已经深知 "老佛爷"的心理,又在暗中为主子寻找扳倒恭亲王的机会。终于,机会来了。惜助云南报销案及中法战争这个天赐的 "良机",在李莲英的策划下,在醇亲王的协助下,慈禧太后将军机处官员全部撒换掉,除去了自己的最后一个政敌,真正成为一个大权独握、可随心所欲的女皇。这中间,有着李莲英极大的功劳。凭着过人的机警,李莲英终于成为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宦官了。 光绪十三年 (公元1887年)十月十七日,是李莲英四十岁生日。慈禧传口愉,要为李办“四十大寿",并亲赐蟒袍一件,白银二千两,玉猫一个,并命宫中比李莲英官级低的官员、太监及侍女等全部给李磕头祝寿。作为一名太监,享有如此待遇,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此后,李莲英的气焰更加嚣张,更加不可一世。李莲英也乘机发展自己的势力,四处安插自己的亲信,以权谋私。他广植私党,全朝上下,从军机大臣到督抚,无不对其礼让三分。甚至连晚清三大重臣之一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也被李莲英治得服服贴贴。李莲英的手段由此可见一斑。 其实李莲英与李鸿章的交情是打出来的,这正应验了"不打不相识"那句古语。原来,还在光绪初年时,李鸿章接旨进京,但由于未掏够腰包,被当时的二总管李莲英拒于宫门外三天,而不得见西太后。李鸿章虽好话说尽,但仍无济于事。他受尽了李莲英的气,自觉窝囊,要报复李莲英,于是邀李莲英去天津,准备给李莲英一个下马威。李莲英不知是计,欣然准备前往,后经慈禧太后点明,方恍然大悟。李鸿章得知李莲英并未中计,于是便急送二十万两银票给李莲英,并修书一封,叩首拜谢。从此,李莲英与李鸿章的交情日深。事实证明,李鸿章此举为明智之举。在李莲英的照顾下,李鸿章作为一名汉族大臣,被委以很多重任,也躲过了一些无妄之灾。 除了李鸿章之外,李莲英的另一个莫逆之交,就是戊戌政变中的关键性人物,在清王朝声名显赫,又曾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一心想复辟当洪宪皇帝的袁世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未认识李莲英时的袁世凯只是一个默默无闻之辈,但他也极具野心,极尽溜须拍马之能事,善于把握机会向上爬。他通过挚友忠枢举荐,认识了李莲英。二人气味相投,一见如故,谈话非常投机。从此,二人来往密切,并换帖结为金兰之好。正是由于李莲英在慈禧面前的力荐,袁世凯才得以道员衔去小站训练新军,并从此发迹,飞黄达。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李莲英的极力举荐及照顾,才改变了李鸿章与袁世凯这两位影响了中国命运的晚清重巨的命运。 四,伴驾西逃 在宫廷斗争中,李莲英凭借极深的心机,不但力排异己,而且帮助慈禧太后除掉了一个又一个政敌,使慈禧太后大权在握。在傀儡皇帝光绪帝在位期间,李莲英仗着有西太后的宠信,专横霸道,毫无顾忌,因珍妃一事与光绪帝有了很大的矛盾。原来,光绪帝并不喜欢西太后为他安排的隆裕皇后,而是极其宠爱常常给予他精神支持的活泼美丽的珍妃。为了讨好皇后,李莲英不断在西太后面前搬弄是非,以达到迫害珍妃的目的。 光绪帝长大以后,希望掌握实权,并力主变法强国。他大胆启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志士,模仿西方,在全国实行变法维新。他的这一举措,触动了以西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利益,西太后与光绪帝的矛盾日益升级。最后,慈禧太后发动了戊戌政变,囚禁了光绪帝,并将珍妃打入了冷宫。这次政变虽然是帝后两党长期的权力斗争所导致的必然结果,但李莲英经常在慈禧身边搬弄是非,使慈禧太后与光绪帝关系进一步恶化也是其中因素。 囚禁光绪的瀛台 光绪被囚禁于瀛台后,虽然也完全在李莲英的监视之下,但李莲英仍不善罢干休,不放过任何一个能够离间帝后二人、使西太后更加憎恨光绪帝的机会。 以反帝为宗旨的义和团运动在河北、山东及京津一带兴起,他们与殖民者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为了加强对中国的殖民统治,达到重新瓜分中国的最终目的,光绪二十六年 (公元1900年),英、法、俄、日、美、德、意、奥等八国组成八国联军以惩戒义和团的名义向天津、北京进军。 在大沽炮台等许多重要战略要地失守、皇城告急的情况下,西太后慌忙决定带着光绪帝逃往西安。在出发之前,又命崔玉贵等人将光绪帝的爱妃珍妃推入井中。李莲英也随驾前往西安。此番西逃是李莲英的主意。前途的茫然令慈禧太后对这一决定很是懊恼。她于是迁怒于李莲英,对其日渐冷淡。李莲英察觉西大后这一变化后,在后悔之余,仍不忘挖空心思,想重新唤回西太后对他的恩宠。聪明机警、懂得见机行事的他,决定暂时收起往日的锐气,少说话多做事,并从生活细微之处着手,再博西太后的欢心……于是,一路上,他对西太后更是细心侍候,唯唯诺诺。终于,他又等到了再获慈禧宠信的机会。那一天,天降暴雨,路面极滑,西太后的骡车眼看就要落入万丈深渊。危急时刻,李莲英挺身而出,用身体拦住了正在下滑的骡车,使慈禧脱险。而李莲英此时虽然已经身受重伤,口吐鲜血,但仍不忘询问西大后的安危。他的忠心令西太后感动不己。西大后从此改变了对李莲英的态度,重新开始宠信李莲英。由此可见李莲英细致入微的功夫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经过四十四天的颠沛流离,长途跋涉,慈禧等一行人终于在七月下旬抵达西安府。在西安府,李莲英更是演了一出奴才当 "主子"、主子随奴才走的戏。事情是这样的:早先,关于是否对八国联军宣战一事,朝廷并未达成共识,有主战、主和两派,慈禧支持主战派。然而时局演变到如此地步,主和又等于自己打自己嘴巴。西太后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在一旁的李莲英早已耐不住性子,他向慈禧献计说:"老佛爷可以宽一部分心,因为义和团已一撅不振;至于洋人方面,把主战的全部责任推给端邵王等。老佛爷可再下懿旨,命庆亲王和李中堂处埋此事,取得联军的谅解,早日达成议和。"几天之后,慈禧便下旨,声称要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命李鸿章、奕欣等人,不惜一切代价,早日达成议和协议。在李莲英的怂恿下,慈禧做出了令国人所不齿的可耻行为。虽然是国难当头,仓皇西逃,但李莲英仍不忘聚敛钱财、纳贿弄权。潼关施某想要当道台,但因未打通内线,未能如愿。于是他便借李莲英路过潼关的机会送李莲英重礼,请他为其补道台之缺出力。李莲英间慈禧说明施某的意思,问应捎多少银子。慈禧说:"现在逃难,就按以前的价钱收一半B吧!"西逃时尚且如此,可想而知,平时李莲英不知卖了多少官位,收了多少不义之财。 五、死于非命 陪慈禧从西安返京后,李莲英曾多次奏请西太后,希望能出宫养老但一直未得到西太后的同意。光绪三十四年 (公元1908年),慈禧去世,失去了大靠山的李莲英凭着其敏锐的直觉,预感到了危机的来临。但善于投机的他并非等闲之辈,于是立刻转而巴结隆裕太后,得到了隆裕太后的保护,使恨他入骨之人无机会下手。 但今时不同往日,他受到了隆裕太后身边贴身小太监小德张的排挤,光景大不如从前。宣统三年 (公元1911年),李莲英死于非命。依据李莲英的遗嘱,他的兄弟及嗣子没有妄自发丧,而是报请隆裕太后降旨发丧。后来他被葬于皇家御赐地恩庄,下葬场面非常隆重。 李莲英,一个普通小贩家庭的孩子,自阉人宫后,凭着自己的机警与勤奋,从一个梳头太监成长为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太监总管,参与了身西太后有关的儿次重要政治事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太监。但他得势后玩弄权术、阴狠毒辣,树敌不少,终至死于非命。迄今为止,他的死因仍然是一个谜. 就是这样
采纳哦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李莲英的三大绝活,看看他是怎么伺候慈禧的

每当一提起李莲英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形象,那么我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伺候了慈禧53年的李莲英,无疑算慈禧最亲近之人。而之所以李莲英能被慈禧“荣宠”半个多世纪,与李莲英和慈禧的特殊关系密不可分。

表面看,两人是主仆关系,看似是李莲英在倚仗慈禧。然而实际上,真实情况恰是:慈禧更离不开李莲英。

而慈禧之所以离不开李莲英,与李莲英的三大绝活有关。这三大绝活,一个是用手,一个是用手口,另一个则是用“心+脑”。

首先,来看李莲英的第一个用手的绝活。

世人皆知,李莲英的手和一般男子,不对,和一般太监不一样。怎么不一样呢?较一般男子软、嫩!

电视剧里有一个桥段,看似很扯,实际却恰是史实。

具体是,慈禧唤李莲英:“过来”。

然后,李莲英便伸手过去搀住慈禧,慈禧扶住后忍不住问:哎呦,看你这小手滑得,一点不像四五十岁的男人。

李莲英的手素来是宫中一绝,这样的手,用来干什么最好,没错,就是 *** 。

李莲英这双手用句俗套的话讲,就是:这双手价值百万。他这双手,不仅会给慈禧梳头, *** 更是一绝。

至于李莲英在哪里学的 *** ,这里就不做讨论了。总之,李莲英深谙 *** 之道。

每天早晚,李莲英都会进入慈禧寝宫为其 *** 。

他先是跪在榻前的红毯上,先以右手慢慢伸入被下,轻轻拂拭之后,由上半身开始 *** ,然后 *** 下身、两腿,除“不方便”的地方外,全身各部位均 *** 一遍。

相比其他太监,李莲英在 *** 上总是能做到“刚刚好”,不轻不重,不急不慢,慈禧对李莲英的 *** 那是一个赞不绝口。也正因为李莲英 *** 太称意,慈禧换人 *** 时总觉不适应。

于是乎,在 *** 一事上,李莲英就变得无可替代了。

李莲英的第二个绝活是用嘴。

李莲英天生嘴皮子薄,这种嘴皮子,说起书来,那是一绝。除了说书以后,李莲英甚至还会口技。

将这样的人物放在身边,那是随时可以搭台唱戏啊。

李莲英能为慈禧说《西游记》、《三国》、《小五义》、《石头记》等篇目,且绘声绘色,引人入胜,就连职业的说书人都特别佩服他。

关键是,这李莲英在说书时,还常常插入一些慈禧喜欢的小曲儿,有时还加入一些猫叫、鸡叫、狗叫的声音,还经常说、唱、跳,同时进行,每一次都引得慈禧哈哈大笑,因而李莲英经常能得到慈禧的赏赐。

有李莲英在身边的慈禧,每觉压力过大或者疲累时,这李莲英就一边 *** 一边为她说书逗闷。这感觉,要多舒服有多舒服。

时间久了以后,慈禧对李莲英自然很是依赖。

但老话说了,技术活儿,要取代并不难,因为这些都是可以学的。所以,慈禧对李莲英的技术依赖,仅仅是她离不开李莲英的一方面。真正让慈禧“非李莲英不可”的根本,还在于,他能在精神上让慈禧产生依赖。

要在精神上让一个女人,尤其是统治者产生依赖,他势必得完全摸透这个女人,同时,他得能恰当地让这个女人觉得安全!

这显然是最有难度的一桩事,但李莲英还偏偏就做到了。

这显然是李莲英的“心+脑”共同作用的结果。

李莲英有大智慧的太监,他的智慧就在于,他永远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也就是说:李莲英任何时候都知道自己的身份。

在慈禧太后这儿,作为一个太监,李莲英的本职是哄慈禧开心,让一个人开心,首先的一点就是:体贴,细致,替人分忧。来看看李莲英怎么做的。

话说有一年,杨小楼进宫给慈禧唱戏,杨小楼是谁呀!那可是武生泰斗,一开口便把慈禧这位老戏迷给听乐了。一曲唱罢,慈禧老佛爷甚是欣慰,便要打赏他。于是,便随手将身边桌子上的点心拿起,赏给了杨小楼。

您可别以为这是慈禧吃剩下的,会遭人嫌弃!要知道,那个时候,能吃一口慈禧的剩饭,那也是要看人品的。要说杨小楼不过是一个戏子,没资格吃这口点心的,可慈禧就是要赏赐,如此情景,真是羡煞旁人啊。

杨小楼眼瞅着慈禧太后今儿高兴,心里头便琢磨着,怎么也得多要点儿别的东西。于是,杨小楼翻身下跪,低头叩首道:“老佛爷赏这些吃喝都是进了老佛爷的金口,奴才哪敢享受,我想斗胆求老佛爷赏我点别的。”

慈禧一听,便乐呵呵的问道:“你想要什么呀?”杨小楼自然不敢贪心金银细软,便对慈禧说道:“我想请老佛爷给我赐个字。”既然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慈禧也是高兴,便让身边的太监李莲英备好纸墨笔砚。然后提起毛笔舔饱了墨,在纸上游龙走凤一般,写下了一个大大的福字。

待毛笔收回去时,众人傻眼了,原来这福字多了一点儿。福字的礻字旁被写成了衤字旁。旁边陪着慈禧一起看戏的心里嘀咕,慈禧自己也发现了这个错误,就连跪在地上的杨小楼也觉得气氛不对。一时间,杨小楼是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戏园子里极度尴尬,没有人敢吱一个字儿,生怕说错了话惹来杀身之祸。

就在这个时候,李莲英就站出来了,他拍了拍杨小楼的肩膀,然后对他说:“我说杨小楼啊,这老佛爷的福,你可不敢领走,老佛爷的福气那可是比别人多一点的!”杨小楼见李莲英来救场,赶紧谢恩,然后对慈禧说:“老佛爷洪福齐天,哪是奴才可以享受的,请老佛爷另行赏赐吧。”如此,这个尴尬的场面便被化去。

这则短故事,充分体现了李莲英的善于察言观色和体贴入微。他总能在适当的时候,极其轻松地为慈禧分忧。而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他不仅了解慈禧,而且真心能站在慈禧的角度想问题。如此,帮慈禧分忧,自是必然。

但李莲英最厉害之处,绝不在此。他最厉害之处在于,他在让慈禧信任、信赖甚至依赖的同时,还能让慈禧觉得他安全。

李莲英做到这点的方法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前面讲到的:知道什么不能做。对于一个统治者什么的太监,什么不能做呢?

答案很简单:不能涉政。

漫长的中国历史,像慈禧太后这种掌控全国的女人,只有三位,分别是慈禧、吕雉、武则天。同病不同命,吕雉和武则天掌权时面对的情况,与慈禧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汉唐面对的不过是国内的动荡,满清不仅内部崩坏,西方列强也环伺四周,如饿狼般围绕着满清这块儿肥肉。

李莲英坟墓被挖开后,把专家吓坏了,伺候慈禧最后却是如此下场,怎么回事?

李莲英是好是坏(李莲英是个好太监还是坏太监)(李莲英是谁啊?)-第1张图片-百花生活百科知识分享
李莲英是好是坏(李莲英是个好太监还是坏太监)(李莲英是谁啊?)-第2张图片-百花生活百科知识分享
李莲英是好是坏(李莲英是个好太监还是坏太监)(李莲英是谁啊?)-第3张图片-百花生活百科知识分享

在清朝的历史上,有很多知名的太监,李莲英就是其中一个,他当时跟在慈禧太后身边,号称是最有权势的太监,按照史书记记载,慈禧太后去世之后,已经60多岁李莲英,离开皇宫回到了老家,仅仅过了几年他就去世了,这是怎么回事儿?李莲英到底是怎么死的?相关资料特别模糊,大家一直不知道具体情况,直到1966年李莲英坟墓,被人挖开的时候,大家才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那一刻大家都吓坏了。

李莲英是好是坏(李莲英是个好太监还是坏太监)(李莲英是谁啊?)-第4张图片-百花生活百科知识分享

有人感慨说,伺候慈禧太后的大太监竟然落得如此下场,真是让人唏嘘。李莲英的坟墓非常豪华,封土也特别结实,负责挖掘的工作人员,用坏了几把铁锹,才勉强将其打开,进入古墓之后,大家发现了很多豪华的东西。在棺材之中,李莲英的遗体只有一颗头颅和一根长长的辫子,其他部分消失得无影无踪,看起来非常的恐怖。

李莲英是好是坏(李莲英是个好太监还是坏太监)(李莲英是谁啊?)-第5张图片-百花生活百科知识分享

专家看到这个场景后表示,李莲英应该是非正常死亡,如果他是正常死亡的话,应该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遗体。在这之后,大家因为李莲英的死亡,又进行了一些猜测,有人认为,李莲英被人杀害,是因为他知道的太多。在慈禧太后身边服侍的时候,李莲英一直呼风唤雨,他接触过很多王公贵族,也知道很多宫廷的丑事。离开皇宫之后,没有了靠山的李莲英,被人杀害也算是在情理之中。

李莲英是好是坏(李莲英是个好太监还是坏太监)(李莲英是谁啊?)-第6张图片-百花生活百科知识分享

不过也有认为,这样的说法没有道理,因为李莲英辞职还乡的时候,隆裕太后亲自恩准,然后还给了他不少钱财,允许他正常的领取俸禄。更加重要的是,李莲英离开皇宫之后,没有直接被害,而是又活了三年,如果他真的要四处宣扬皇宫的丑事,这三年时间完全够他去四处活动。还有人认为,李莲英可能是死于仇家之手,李莲英身为旧时代的代表,曾经在皇宫里工作,也做了一些见不得光的事情,或许有一些跟他有仇的人,对李莲英早就恨之入骨,等了三年才找到机会,将李莲英彻底杀害。

相貌丑陋满脸脓包的李莲英,曾被财主抢了一亩地,他得势后是怎么做的?

李莲英的父亲也是一个老实人,以种田为生,他们家过的日子非常穷苦。但是他们村里有一个财主,为人十分刻薄,经常欺负李莲英。李莲英的地跟财主家靠在一起,每次收庄稼的时候,财主总是找借口占李莲英家的便宜。李莲英的父亲知道惹不起对方,每次都忍气吞声。李莲英气不过,跑到县衙里去告状,结果还被毒打了一顿。

李莲英是好是坏(李莲英是个好太监还是坏太监)(李莲英是谁啊?)-第7张图片-百花生活百科知识分享

李莲英得势之后,回到家乡。一时间所有的官员都来巴结他。那个财主哪见过这个阵势,早就吓破了胆,急忙找人说,只要李莲英肯放过自己,他愿意加倍赔偿李莲英家当年的损失。出乎意料,李莲英非常大度,说自己早就忘了这件事,不仅没有让财主赔钱还安慰了他。

李莲英是好是坏(李莲英是个好太监还是坏太监)(李莲英是谁啊?)-第8张图片-百花生活百科知识分享

回到宫里之前,李莲英还把财主16岁的女儿给带上了,说要带进宫中去,好好培养。财主感动的老泪纵横,本以为李莲英回来要报复自己,不料李连英不但没有算旧账,还把自己的女儿带到宫里面去发展了。万一女儿能够得到皇上的宠幸,自己说不定也就是皇亲国戚了,这是大恩大德啊。

于是逢人就说李莲英的好,李莲英的好名声也很快在四面八方传开了。但是这个财主却被表面现象给骗了,李莲英回宫以后并没有把她的女儿送进宫,而是把她送给了自己的兄弟。后来又被他的兄弟卖到了八大胡同,最终上吊而死。

李莲英是好是坏(李莲英是个好太监还是坏太监)(李莲英是谁啊?)-第9张图片-百花生活百科知识分享

不久李莲英又勾结当地的政府,给财主随便安了一个罪名将他打入大牢,囚禁而死。不得不说李莲英非常阴险,既报复了财主又落了一个好名声。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