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经典朗诵稿(青春之歌 诗朗诵稿)

baihua 20 0

青春之歌经典朗诵稿

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朗诵稿吧,朗诵指大声朗读。就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那什么样的朗诵稿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我整理的青春之歌经典朗诵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青春

年轻的我

罅隙里寻找生活举高的意义

年古老沉郁的话题

原来真会那么迫近自己

象牙塔里沉淀着挥霍的记忆

时间轴上惶惑着又刻了一笔

久久地凝望星空

青春

不该这样

于是世界有了声响有了光

这个城市从不曾衰老

她站在这里成了无人经过时仍然挺立的坚毅

收拾起浮华与悲伤

宁静地上路去寻找梦中的阳光

伶仃散落的花瓣只态或是为了来年更为灿艳的盛开

走走停停赏赏

原来来不及欣赏周围的风景竟如此桀骜

冬天如期而至

却没有往年刺肤透骨

苍冷那般

漫步校园

竟有花朵入目骄帆答伍放

柳枝执意翩跹

就连浮草也开出了伶仃的花

悄悄呼吸

感觉身边的存在

真实心动永恒

窃窃微笑

像个孩子

甚至像有流星溜过 却又羞涩的藏匿浩渺的黑穹

期望太多

却如浮华

切如镜花水月

触碰不得

这个冬天

没有霰雪鸟飞过天空洒下冰晶般的美丽

但有脚印

那是你我漫步青春留下的痕迹...

青春是一首歌

青春是一首歌 一首动听高亢嘹亮的歌

歌声中记载着曾经的激情豪迈澎湃

青春是一列永不回头的火车 她载着我们一路前进却不能后退

青春是一个美梦

少男少女心中最恬美的梦 青春是一条清澈的小河

欢快的流淌着却不知疲倦

青春是一道彩虹

用七色的调色板

描绘出人世最美的一瞬间

青春是一朵盛开的鲜花

用最热烈的颜色

演绎着热血青春的风华正茂 青春是天上的一颗流星

美丽的一瞬却永恒一万年

青春是一本日记

翻过那一页页的记载

那曾经闪动着青春的乐符

却不勘岁月的磨炼

发黄的页面消失了鲜活的颜色

珍惜青春吧朋友们

等你要惋留她时

她却不留痕迹地悄然离去

来的轰轰烈烈走的.毅然绝然

因为生命对于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生命只有一次

青春只有一回

青春之歌

青春过后还有歌吗

还有诗吗

还有这样纯真的友谊

还有你吗?

原来爱是这么简单

想不爱都难

眼睛不知往哪个方向看

手脚也不听使唤

张开嘴竟吐不出一个字

心儿在不停的颤

这一切都是因为你啊

我心爱的人儿在我面前

你是去了哪里啊

我该去哪里寻找

我青春的热情为你燃烧

却要为你孤独终老

你这狠心的人儿啊

竟从不知晓

教我怎能不悲伤

教我怎能不烦恼

难道你早已忘记

我们前世的诺言

我是为了你呵

才来到这世间

你又怎能避而不见

春天来临的时候

我把忧郁扎成花朵

渴望你深情的眸子

一如渴望春雨的飘落

我就这样遇到了你

我无法呼吸

我不能言语

我紧张的发抖

我感动的流泪

我不敢正视

我怕一眨眼你会消失

我像是在梦里

我怕梦醒后你就会离去

我想要抱紧你

把你嵌入我身体

我想要亲吻你

把你融进我心里

甚至这样我都不满足

我要生生世世与你共度

你别用这样的眼神看我

我是冰也会被你融化的

你别用这样的眼神看我

我是火也会被你烫伤的

我不能说这是你的错

却是因为你

我一错再错

原谅我不能在你走之后

依然好好的过

青春之歌?诗朗诵稿

《走在春天的路上》诗人:春城阿海走在春天的路上,忽然听见有人放声呼喊,我的好兄弟,挺住,你要坚强,走在春天的路上,她们告别眼泪,含笑挥洒芳香,转身朝那抹美丽的彩云轻轻挥手,展怀释放心中的渴望,康桥却悄悄画下了她们的影子,天空跳出了一道雪亮的光芒,海鸥深情呼喊,啊!新生的希望!我赶紧从睡梦中醒来,努力伸出双手,含笑拥抱对面的曙光,轻轻奔向追梦的人群,一路高歌谱写坚强,放胆面朝大海,告别绝望。 诗歌节选自诗人春城阿海诗歌集-----<<第26局大学生运动会诗歌集>>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奏响青春之歌主题班会如何准备PPt

青春的宝贵
1、指导思想
十四岁是奋发的起点,通过本次主题班会,让同学们认识到青春的宝贵,好好把握起点,珍惜时间,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努力。
二、准备工作
⒈召集班干部商讨班会课活动安排。
⒉布置学生收集、撰写有关材料。
⒊制作幻灯片。
三、活动过程
主持人:甲 (女) 乙(男)
开场白:
女:青春悄无声息地来了,她是带着女孩飘逸的秀发、苗条的身影而来的;
男:青春迈着轻盈的脚步来了,她是伴者男孩粗粗的嗓音、蓬勃的朝气而来的;
合:我们爱春天,我们更爱像春天一样美好的青春!
女:我们要奋斗!
男:我们要拼搏!
女:今天我们要召开的主题班会是:
合:十四岁 我们扬帆起航

1、女:青春是多姿多彩的;
男:青春是多种多样的;
女:她充满着热情、勇气和希望。
男:下面请欣赏散文《青春随想》。
2、男:十四岁的人儿,总喜欢去猜想未来会怎样,喜欢做梦;
女:十四岁的人儿,总喜欢去看看周围的世界,喜欢探索;
男:相信对于这些同学一定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那么下面就请同学们来谈谈自已的感想吧。
3、 女:听了这么多同学的感想,相信大家也一定感触颇深,是啊,我们现在正处在朝气蓬勃的黄金时期,更应该把握现在,珍惜时间。下面请欣赏小品《相遇》。
4、男:岁月的长河里,谁能说自已没有五彩斑澜的梦?这梦至少在自己看来是美丽的。而理想只能在行动中实现,没有行动的理想只是一个梦。下面请欣赏人物故事《敢于向高目标冲刺》。
5、 女:施光南的成功主要归属于实力、信心、勇气。同样我们要想及早地冲向成功的顶点,必须有勇气为伴。
男:有人说“成功高不可攀,离我们太遥远”。
女:有人这么说吗?我可不这么认为,我认为……
男:(打断)唉,你别急,还是请同学们就这个问题来展开一下讨论吧!
6、女:黑格尔说过:“青春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时间”。我们拥有青春,就更应该珍惜时间。下面请欣赏相声片断《时间与青春》。
7、女:一句生动的语言可以改变人的一生。在生活中有不少好学的青少年从名言中吸取前进的力量。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男:我这儿也有一句:“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女:说得好,下面请同学们说说你们所知道的青春名言吧。
8、男:青春是美丽的,它不容错过,它的魅力应当叫枯枝长出鲜果,沙漠布满森林。下面请欣赏诗朗诵《我们的畅想》。
小结:
女:菁菁校园,莘莘学子绚丽的梦;
男:唰唰的粉笔声,挥洒着老师辛勤的汗水;
女:这里一步一个脚印;
男:和着时代的进行曲;
合:共同谱写着青春的交响乐。
女:主题班会到此结束,愿同学们在今后的日子里
男:珍惜时间
女:珍惜青春
合: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奋斗!

附一: 青春随想曲
青春是一条奔腾的河,是一条充满惊涛骇浪的河。每个少男少女都独自驾着小舟,从这条河上驶过。然而,并非每一凰侄寄艹朔缙评似桨驳厥坏奖税丁J澜缟夏囊惶踅用挥型堂还唬靠銮沂钦庋惶跫啄巡返暮樱庋蝗喝惹榇笥诶碇堑乃郑?
青春是一座高耸的山,是一座看不见路径的山。既然是高山难免坎坷,难免有毒蛇猛兽出没,也难免野花的诱惑和迷路的时候。山林之神只留下一句秘诀--唯有大智大勇者脚下才有路!
青春是一片浩瀚的海,是一片不见天际的海。每个少男少女都是一道小溪,别无选择汇向大海。溪水是甜的,海水是咸的,由甜变咸根本不管你情愿还是不情愿。道理很简单:一个人光吃甜的,并不能强身健体,只有足够地吸收盐分,骨头才会一天天结实起来。因此,拥抱大海就是拥抱希望。
青春是一片蔚蓝的天,是一片辽阔无垠的天。每个少男少女都是一只羽翼未丰的雏燕,渴望自由翱翔。然而,如果经不起暴风雨的考验,在天空中挥动翅膀就意味着灾难;如果没有天空一样博大的胸怀,纵然远行万里也会郁郁寡欢。
让我们注视着河流,让我们仰望着高山,让我们拥抱大海,让我们奔向蓝天。那是一个竞技场,那是一个个快乐园,那也是一部青春大辞典!

附二:阳春三月的某一天,三位昔日的小学同学偶然相遇,一别三年,难得相见,很想了解彼此的情况,三人便进行倾心交谈。
B说:啊,昔日故友,是什么风把大天才你吹来了?
A说:这不是B吗?怎么那么得意?
C说:啊,是A同志与B同志。
A说:还没入党呢,就以同志相称呼啦!
C说:两位饱学之士何处高就啊?
A说:我在元高就读。
B说:本人在盐高就读。
AB说:那你呢?
C说:我……待业在家,帮父母看店……
AB说:小学时我们三人的情况差不多,三年后怎么会这样呢?
C说:唉,一言难尽,都是网吧、游戏机惹的祸。
A说:你怎么会迷上网吧、游戏机的?
C说:初一时,我的成绩算得上中等。可有一次邻居约我去网吧,我没钱由他请客,之后我瞒着爸妈多次出入网吧、游戏机房,后来还与不三不四的人交上了朋友,渐渐地我变了:开始穿着奇装异服,无心学习,满脑子想着出去玩,就连中午也不放过,成绩开始挂红灯了。
A说:你成这样了,没人管你?
C说:能不管吗?为这事班主任不厌其烦地找我谈话,耐心地劝导我、教育我,还进行了多次家访;父母曾放下手头的工作,帮助我给我讲道理。可我却沉湎其中不能自拔。后来,虽然在老师家长的劝导下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可为时已晚……
B说:那你爸妈没出钱让你去上职业类学校?
C说:中考成绩揭晓后,我也曾去职业类学校报了名,刚报了名正巧碰上学校领导,看到我当时的穿着和头发,把我和我妈叫到校长室,把我给退了。现在想想真是后悔极了。
B说:初一下半学期我也曾多次出入网吧、游戏机房,做了让老师、家长失望的事。老师知道后反复找我谈心,还把我定为班级帮教的对象,有一段时间爸妈抽时间轮流接送我,在老师、同学、父母的努力帮助下,我远离了网吧、游戏机房,重新回到同学们中间。
A说:多亏及早醒悟。
B说:如果当初不听老师、家长、同学的劝告,那后果可真无法想象。
A说:其实,初中三年我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初一时我在行为习惯上常出问题,各科老师多次找我谈心,并耐心劝导我:“你有很大的潜力可挖,但这必须通过你自身的努力。”真切的教导使我逐渐看清了自己,在家长、老师的严格要求和鼓励下,我有了改正缺点的勇气和信心,努力拼搏,终于为自己纯真的初中生活画上了圆满的休止符。
附三: 敢于向高目标冲刺
施光南四岁就上学了,音乐课是他最爱上的课,他爱听,爱唱,还常常用教师教过的简谱在纸上写着,哼唱着自编的曲调。为了参加歌咏比赛,五岁的施光南创作了生平第一首歌《春天到了》。
经过苦练,小施光南终于走上了舞台。观众看着个子小小的施光南在台上认真地、投入地表演着,禁不住掌声雷动。他成功了,才五岁的他第一次品尝了成功的快乐,荣获了全市儿童歌咏比赛低年纸第二名。
解放以后,施光南的家辗转搬到北京。在育才小学,他第一次见到了钢琴,看着音乐老师那又柔软却很娴熟地弹奏钢琴的手,听着从琴键中飞出的悦耳琴声,他被迷住了。于是,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有了一个非常高的目标。他在向着美丽的音乐殿堂跑去。初中时,他遇到了一位年轻热情的音乐教师,每一次上课施光南都是怀着极大的兴趣去倾听着,思考着,神情专注地记着老师所讲的一切。他找来旧电唱机、旧唱片,练习分解出各种声部;他听各类戏曲唱片,悟出唱腔中的韵味,学习各种风格;他找了不少诗集、民歌集,从中挑选歌词,试着自己谱曲;他还悄悄写了不同风格的中外歌曲,寄往《歌曲》编辑部。
一天傍晚,老师听见有人在礼堂里练琴,弹的是《牧童短笛》。当时,老师心里想:这肯定不会是我们钢琴小组的学生,因为我还没开始教他们难度如此大的曲子呐。在窗口,老师吃惊地看见小小的施光南正坐在空旷的礼堂一角,聚精会神地弹着,虽然弹得还很不熟练,但已经颇有韵味了。
当同学们去北海滑冰、游玩的时候,他却顾不上看四周的景致,而是边走边把涌现在脑海里的旋律都记在手心上、手背上。他悄悄地写了许多歌曲,可惜没有人知道。一次,施光南带着一个厚厚的硬皮本来到学校,同学们看到本上抄了那么多中外歌曲,好奇地问:“从哪里找来这么多歌曲?”施光南笑笑说:“从别人那儿抄来的,咱们唱唱?”于是,施光南的作品被大家传唱起来,只是没有人知道这些美丽的曲子是他写的而已。 中学六年,他共写了300多首歌曲。有一次他意外地发现自己的作品竟然同许多世界名曲一起在舞会上演奏!在繁星点点的夜空下,施光南有一种坚定的信念从心中升起:我要报考音乐学院,将来一定要做一个优秀的作曲家,我有能力,我应该相信自己!凭着这份勇气,施光南考取了音乐学院,而且在艺术领域里不断地向着更高的目标冲刺, 终于到达了成功的制高点。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艺术家,施光南是当之无愧的。

附四: 我们的畅想
美丽的童话悄然溜走
新鲜的生命日夜涌流
青春的鼓乐嘹亮地奏响
我们在主旋律里
跃出了昂扬奋进的声音
站在青春的港湾
我们对生活充满了渴望、憧憬
坚决的心
已踏出了深深的足迹

旅程
在诚挚的眸光中启航
遇到“风暴”,努力征服,扬帆重新出航
迷惘、彷徨、生活的考验
只会变作闪亮的繁星
点缀我们心灵的天空
我们的未来不是梦
因为
我们的心
跟着希望在动

自己再改改

求《青春之歌》主要剧情梗概

急急急急急~~~~~~~~
青春之歌经典朗诵稿(青春之歌 诗朗诵稿)-第1张图片-百花生活百科知识分享

1931年夏,从西山女中毕业的林道静(童蕾饰)为了追求自由,选择了抗婚出逃,走投无路的她觉得天下之大却没有她的容身之所,茫然之下想要投海自尽,被大学生余永泽(谢君豪饰)救回。热情而多才的余永泽一下子感动了林道静。

在北平,林道静结识了进步学生、共产党员卢嘉川(高云翔饰)、江华(成泰燊饰)等人,明白了许多革命救国的道理。而在这些问题上,余永泽却和自己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在一次学生运动中,卢嘉川因为余永泽的不肯帮助而遭到被捕。

林道静毅然离开了余永泽,加入到了风起云涌的爱国学生运动中。当局一次次的陷害和逮捕让林道静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学生运动领袖。在又一次的爱国游行运动中,林道静走在队伍的最前列。古老的中华大地,回荡着这代青年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经典朗诵稿(青春之歌 诗朗诵稿)-第2张图片-百花生活百科知识分享


扩展资料:

主要角色介绍

1、林道静

不懈追求自由,勇敢的面对自己的内心。当发现余永泽与自己渐行渐远时,坚决地与之分手。正是由于对党的信仰让她对卢嘉川产生了朦胧的爱意,而当她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最终发现江华才是自己真正的所爱时,坦然接受了江华的表白,深情地依偎在江华的身边。

2、余永泽

曾经在大海边救下意欲自尽的林道静,用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林道静重新找到生活的信念。但是当面对行动救国的革命青年,他退缩了,守着自己的小家埋头书堆,笃信学问救国的他与拥有着革命理想的林道静渐行渐远。

3、江华

对于与他的命运息息相连的女性林道静,江华起初是谨慎的与她保持距离,在了解到林道静对于革命的满腔热情、对共产主义的忠诚信念后,他被这位女性的坚强深深吸引,暗中帮助她、保护它,最终有着共同理想的两颗心走到了一起。

4、卢嘉川

北大党组织的学生领袖用,他积极奔走号召北京学生南下示威为抗日而呼喊,他站在游行的最前排勇往直前,他坐在市政府大楼前的露天课堂争取学生的听课权,他面对敌人的枪口临危不惧誓死捍卫自己的信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青春之歌

为什么《青春之歌》作为红色小说有恋爱描写

论作为红色小说《青春之歌》里的恋爱描写
上世纪50、60 年代“政治第一,文艺第二”的社会观、文艺观造成的政治话语、革命话语主导了一切,政治意识形态规范了文学秩序。“十七年”文学都打上了“红色”的烙痕,《青春之歌》也笼罩着这层革命红色光环。
从当时的阅读实际效果来看,《青春之歌》真正打动一代青年读者的不是林道静成长中的革命故事,而是它的潜文本中所隐蔽的林道静与三个男人的爱情故事,这也正是《青春之歌》具有长久艺术生命力的内在奥秘。上世纪90 年代到现在流行的“红色经典”热潮也为我们重新解读《青春之歌》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抛开革命故事的外壳,作家杨沫有意识采用中国传统小说叙事中“才子佳人”和“英雄美人”两种古老模式来演绎一个不寻常的爱情故事,因为“爱情不仅反映着人的自然的情感和欲求,也反映着个体独特的情感方式、性格禀赋以及对人生的体悟,虽然它同时也映射着一定历史阶段的伦理规范和道德观念,但爱情毕竟是一种个人性很强的情感,蕴含着丰富的人性内容”。
一、“才子佳人”爱情模式
文本开篇就展现了一幅典型的才子佳人爱情画卷,具有强烈的罗曼蒂克色彩。小说描写了女主人公林道静因为反抗家庭包办婚姻离家出走,来北戴河寻亲不遇,想投海自杀,“小姐落难,公子相救”,她被北大才子余永泽所救。尤其是林道静刚出场就透着佳人的美丽、忧愁和孤单:不久人们的视线都集中到一个小小的行李卷上,那上面插着用漂亮的白绸子包起来的南胡、箫、笛,旁边还放着整洁的琵琶、月琴、竹笙,……这是贩卖乐器的吗,旅客们注意起这行李的主人来。不是商人,却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学生,寂寞地守着这些幽雅的玩艺儿。这女学生穿着白洋布短旗袍、白线袜、白运动鞋,手里捏着一条素白的手绢,———浑身上下全是白色。她没有同伴,只一个人坐在车厢一角的硬木位子上,动也不动地凝望着车厢外边。她的脸略显苍白,两只大眼睛又黑又亮。这个朴素、孤单的美丽少女,立刻引起了车上旅客们的注意,尤其男子们开始了交头接耳的议论。……
从林道静浑身衣者打扮和随身所带物件,读者定会联想到言情小说中的佳人形象,而且还是一个多才多艺失落的佳人形象。佳人落难才子相救,文本中杨沫用了很长的篇幅细致入微地描写了林道静与余永泽相识、相爱的过程。余永泽调动他的渊博的文学知识,通过朗诵海涅的爱情诗的浪漫打动了她,并且他们在一起谈论托尔斯泰、雨果、易卜生的《玩偶之家》,谈曹雪芹、鲁迅、冯沅君的《隔绝》,余永泽的大学生身份和浪漫情调吸引了落难的林道静,他们在海滨相恋、相爱了。在林道静的眼里,余永泽是“多情的骑士,有才学的青年”,在余永泽眼里,林道静是“含羞草一样美妙少女”,“自从在海边第一次看见这个美丽的少女,他就像着迷似的爱上了她”,二人一见钟情,林道静得到了她渴望得到的温暖。一切顺其自然,他们双双坠入爱河,开始同居组建幸福的小家庭,过着平静而甜蜜的日子。小说至此完成了才子佳人爱情模式。
但作者杨沫又将笔锋一转使二人的爱情来点考验。从第十一章起,卢嘉川进入了林道静的视野,并使她的爱情天平发生了严重倾斜。卢嘉川是北大学生,是革命分子,有着“高高的挺秀身材”、“聪明英俊的大眼睛”、“浓密的黑发”和“和善的端正的面孔”的外貌,在众多场合中表现出坚毅、沉着和勇敢。林道静第一次与卢嘉川见面时就“立刻被他那爽朗的谈吐和潇洒不羁的风姿吸引的一改平日的矜持和沉默。”从这段描述中可以看出林道静对卢嘉川是本能的异性相吸,没有任何外在因素。林道静爱上了英俊潇洒的革命英雄兼才子的卢嘉川而离开了余永泽,这并非是余永泽信奉胡适,林道静向往共产主义,即政治的分歧,道不同不相与谋。因为林道静当时压根儿不知道共产主义的真谛,她是完全被卢嘉川个人魅力所吸引。第二次在朋友家见到卢嘉川,听到他在学生集会上充满激情的精发言,他说话时的机智敏锐的样子,都引起了林道静极大的兴趣。他给林道静带来了新鲜的知识、青春的希望与奋斗的激情,使这个爱幻想的女孩子对卢嘉川更加着迷,林道静也使一向不怎么与女人交往的卢嘉川主动与其交往。
他们的爱情不知不觉开始萌发。关于这一点,林道静并不承认,但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小说写道,余永泽从老家回来,进门的第一眼,发现他的道静变了,“他进门的第一眼,看见屋子里的床铺、书架、花盆、古董、锅灶全是老样儿一点没变,可是他的道静忽然变了!过去沉默寡言、常常忧郁不安的她,现在竟然坐在门边哼哼唧唧地唱着,好像一个活泼的小女孩。尤其使他吃惊的是她那双眼睛———过去它虽然美丽,但却呆滞无神,愁闷得像块乌云;现在呢,闪烁着欢乐的光彩,明亮得像秋天的湖水,里面还仿佛荡漾着迷人的幸福的光辉”。“‘看眼睛知道在恋爱的青年人。’余永泽想起《安娜·卡列尼娜》里面的一句话,灾祸的预感突然攫住了他” 。真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无独有偶,卢嘉川的朋友罗大方也发现卢嘉川爱上了林道静,陷在情感的困惑中。只不过二人在被别人的质问下都不承认。林道静与卢嘉川谈话时是喜悦的,甚至心里是慌乱的,这些都证明她已爱上了他。卢嘉川喜欢与林道静接近,并且见不到她时关心她,并为此事感到苦恼,这也明显说明他爱上了她。只不过二人都没有当面表白而已。另外林道静移情别恋爱上卢嘉川有一种犯罪感,毕竟余永泽对她有恩情。她无论如何都是难以逃避这种谴责的,况且她曾经的确爱过余永泽,所以在决定离开时,“这种感情,像千丝万缕伴着她”,“希望就这样和余永泽凑合下来。”直到她最后决心离开余永泽,还给他留下了这么一封寸肠欲断的纸条:“永泽:我走了。不再回来了。你要保重!要把心胸放宽!祝你幸福。静。一九三三年九月二十日”。她徘徊踌躇了好一阵子,终于还是放弃了这份感情去追求真正的爱情。
二、“英雄美人”爱情模式
卢嘉川与林道静的爱情模式是一种“英雄美人”模式。卢嘉川是革命英雄,林道静爱乌及屋也投身于革命。其实在一九五九年刘茵曾经指出:“卢嘉川第一次给林道静任务时,他们就是纠缠在这种感情中,在这个时候,我以为林道静没有更多地想工作,想到党,而总想着卢嘉川,纠缠在个人的爱情激动里。”从这一段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林道静以革命作为幌子与卢嘉川谈恋爱。至于林道静最终走上革命道路,主要原因是卢嘉川被捕牺牲,但他是她灵魂中深爱的人,他的信仰也深入了她的骨髓。这一点作者通过林道静对好友王晓燕的诉说,又通过她的诗篇来倾泻她埋藏在她心底最热烈的情感,表达美人对英雄的礼赞。
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罗大方称卢嘉川为清教徒,就是这个清教徒认为林道静身上有一种倔强又纯朴的美,他神不知鬼不觉地爱上了林道静。他们之间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就是“英雄美人”的故事。女主人公还是那一个,“佳人”和“美人”之间无甚差别,而“才子”和“英雄”之间差别就大了。作者杨沫分别通过卢嘉川、余永泽两人彼此对对方的外表印象的描写来表现这一差异:“他(余永泽) 眼前闪过了卢嘉川那奕奕的神采、那潇洒不羁的风姿,同时闪过了道静望着卢嘉川时那闪烁着的快活的热情的大眼睛,他又忍不住被痛苦和忿恨攫住了。卢嘉川站在门边,静静地看着余永泽那瘦骨崚崚的背影———他气得连呢帽也没有摘、头部的影子照在墙上,活像一个黑黑的大圆蘑菇。他的身子呢,就像那细细的蘑菇柄。”在与余永泽的对峙中,卢嘉川以他那男性特有的魅力压倒猥琐的余永泽。很明显,在这里“美人”与“英雄”的结合,比起“佳人”与“才子”的续存更具有时代的魅力。
但是卢嘉川与林道静二人正欲捅破这层朦胧的关系时,卢嘉川不幸被捕牺牲,英雄美人的爱情故事还没有讲述完,于是英雄的角色便有第三个男子———江华来担任。江华也是一个革命者,在文本中他的政治地位似乎高于卢嘉川,他比卢嘉川朴实、老练、稳重。从他与林道静接触以来,他就爱着这个年轻热情的女孩子。在得知卢嘉川牺牲后,他的感情如火山爆发一样不可遏制,他“还从来没有被这样强烈的爱情冲击过。他忍耐着,放过了多少幸福的时刻。可是现在他不应当再等待了,不应当再叫自己苦恼、再叫他心爱的人苦恼了。”他果断地向林道静表明了心迹,他爱她并希望她嫁给他。虽然林道静的爱情只属于那个英雄卢嘉川,可是卢嘉川已经牺牲了,况且江华像卢嘉川一样优秀,甚至比卢嘉川还要优秀,这一点从文本的叙述就可以看出来。第七章写南下示威的总指挥李孟瑜即江华的表现比卢嘉川更成熟,更具革命性来凸现他的英雄气概,此时的卢嘉川俨然成了一个配角。林道静最终接受了江华,是因为江华深爱着她。道静直直地注视着江华那张从没见过的热情的面孔。他那双蕴藏着深沉的爱和痛苦的眼睛使她一下子明白了,什么都明白了。许久以来她的猜测完全证实了。这时,欢喜吗?悲痛吗?幸福吗?她什么也分辨不出来、也感觉不出来了。她只觉得一阵心跳、头晕、脚下发软……甚至眼泪也在眼里打起转来。可是,她不再犹豫。真的,像江华这样的布尔塞维克同志是值得她深深热爱的,她有什么理由拒绝这个早已深爱自己的人呢?小说文本叙述到这里,林道静与卢嘉川在精神上,与江华在生活上完成了英雄美人的爱情模式。

毋庸置疑,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文学创作从来都不可能完全摆脱所处时代的影响。杨沫所在的时代,中国社会生活正是以政治为核心的,文学作品的制作、出版、流通以及阅读、批评等等,都受到国家政策的干预和控制。这一时期特别强调文学要配合和服务于政治,强调工农兵方向,忽视了文学自身的艺术规律,偏离了真实生活轨道。外部社会的多种因素尤其是国家政策的确会影响、制约甚至决定文艺作品的命运,但文艺作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主要取决于文艺家的思想境界和艺术功力。
这正像杨绛所说:“小说家的世界观往往不是经过自己有意识的思辩、精密的分析和批判后综合起来的,里面有偏见,有当时的主流思想,有个人切身经验得来的体会等,感情成分很重”。《青春之歌》的魅力就在于杨沫将自己与张中行、路扬、马建民三个男人的爱情故事的作为个人生命体验,并且将这层个人生命体验写成经久不衰的作品。然而爱情是当时文学写作的禁区,杨沫只有另辟蹊径以革命作为小说爱情叙事的面纱,才能使《青春之歌》得以合法出版。抛开这层红色面纱就能探究出《青春之歌》的“才子佳人”、“英雄美人”言情小说的爱情模式。杨沫正是以知识分子特有的细腻和敏感写尽女知识分子的命运、思想、心理以及她的爱情生活,给建国后的文坛上带来了新鲜的空气。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