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惊蛰节气的来历
惊蛰 ,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3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悔陵萌发生长的现象。这次我给大家整理了惊蛰节气的来历,供大家阅读参考。
目录
惊蛰节气的来历惊蛰养生粥做法
惊蛰养生三大要点
惊蛰节气的来历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蛰”就是“藏”的意思,冬天到了,很多动物躲起来冬眠,叫入蛰;到了第二年大地回春时再钻出来,叫做出蛰。大地回春,雷声渐多,旧时人们认为动物之所以可能从蛰伏中醒来,是由于由雷声惊醒的,因而,就有了惊蛰的说法。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但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惊蛰养生粥做法
竹叶粥
淡竹叶干品15克(鲜品竹叶30克),生石膏30克,粳米60克,白砂糖适量。先将竹叶、石膏同放入沙锅内,加水5碗,煎至4碗,去渣取汁,后下粳米做米做粥,待熟烂,入糖搅匀即可。每日食1次,连服3~5日,具有清热生津、除烦止渴、利尿消肿、解毒的功效。竹叶粥主治温热察前唤病。症见口渴多饮,心烦,目赤,舌红,苔黄,脉树或洪大,口舌生疮糜烂,尿黄,以及诸热毒肿,发背痈疽等。茼蒿粥
茼蒿500克、粳米200克、生姜2片、猪油、精盐适量、 其它 调味品可依据个人口味进行选择。先将粳米浸泡10分钟,然后加适量水同粳米煮沸之后加入茼蒿,粥稠之加入生姜,猪油、细盐等其它调味品就可。茼蒿粥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最适合由于肝气不舒引起的憋疝气痛和小便不利者。芹菜粥
大米250克,加适量水败凯,煮至半熟状,再加入洗净切碎的连根芹菜120克,煮粥至熟食用。春季既是芹菜大量上市,又是肝火头痛和高血压病的好发时期,食用芹菜粥,可以清肝热,降血压,止晕。山芋粥
山芋、小米、葱花、调味品。将山芋切成小块,然后同小米一起加适量水熬成粥,粥稠之后加入葱花,各种调叶水就可。此粥最适合高血压,动脉硬化,肥胖者日常经常食用,其热量低,营养丰富,吃起来口感也相当不错。莲子粥
莲子、粳米、鸡汤,葱花、各种调味品。先将莲子放到水中浸泡,去掉其中的莲子,然后放到清水中煮烂捞出,另取一锅倒入鸡汤,加入莲子,粳米一起熬成粥,等粥好之后加入葱花及其它调味品就可。莲子具有安神养心的作用,特别是对于春季健忘多梦,心烦失眠者具有很好的食疗价值。红枣花生粥
红枣20克、花生50克、山药25克、糯米100克、白砂糖适量。将红枣丁和山药丁加白糖腌30分钟,花生仁与梗米一同入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至米粥浓稠时,再加入红枣丁、山药丁及适量白砂糖,用文火煮10分钟,即可食用。红枣花生益气血、助消化。提高人体免疫力,防治骨质疏松和贫血,软化血管。青少年生长发育高峰期缺钙食用枣类食品有疗效。
玉米面红薯粥
玉米面10克,红薯100克、粳米100克。先将玉米面用凉水调制成糊状,然后等水烧开之后加入红薯,此间要注意不断的搅拌锅底,否则容易引起粘锅,熬粥时建议用文火,这样熬出来的粥更好喝。玉米面红薯粥中含有丰富的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而且粥的热量相对较低,特别是对于节后食欲不振,便秘之人具有很好的食疗价值。
<<<惊蛰养生三大要点
饮食篇
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
惊蛰天气明显变暖,饮食应清温平淡,并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新鲜蔬菜,诸如春笋、菠菜、芹菜、鸡、蛋、牛奶、鸭血、芦荟、水萝卜、苦瓜、木耳菜、油菜、山药、莲子、银耳等食物。
多吃梨子
惊蛰时节,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梨的吃法很多,比如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等。
少食动物脂肪类食物
惊蛰后,天气将明显变暖,清淡的食物有助于自身的新陈代谢,因此,推荐多食一些春笋、芹菜等对肠胃蠕动有很好效果的粗纤维蔬菜。油腻的食物尽量少吃,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葱蒜、胡椒也应少吃。
运动篇
锻炼也要注意保暖
惊蛰时节早晚气温温差大,乍暖还寒时候很容易导致生病,所以锻炼也要注意保暖,尤其是关节的保暖很重要,这样才能使自己不受风寒。
雾气消散后再外出锻炼
惊蛰时节早晨雾气都比较大,很容易引起呼吸系统疾病,由于早上的气温还是普遍偏低的,所以要早练的人最好等太阳高挂后雾气消散,温度上升后再外出锻炼。
运动强度要适量
由于冬季刚过,由于长时间不锻炼,开始锻炼的时候要适度,不要一下子要求自己的运动量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慢慢加强运动量就好。
防病篇
防感冒
惊蛰到,“春雷响,万物长”,这时候,气温回升较快,春意渐浓,但仍然时不时有冷空气南下,可能会出现“倒春寒”。因此,这时节,人们更要注意保暖,根据天气变化,随时加减衣服,可以早晚穿披肩,避免风寒湿气的侵袭,预防感冒。
防关节炎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因风、寒、湿三邪侵入人体肌表经络,使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如果出现“倒春寒”,有膝关节炎的人感觉酸痛更明显,这类人平时可以带护膝,或用艾条熏膝关节。
防肠胃疾病
“惊蛰春雷惊百虫。”惊蛰过后,万物复苏,春暖花开,同时也是各种病毒和细菌活跃的季节。人们更应该注意保“胃”护“肠”,预防肠胃疾病。最好不要吃过夜的食物,如果有过夜的食物,应热透才吃。家里应该备一些肠胃疾病的药物。
防流行病
惊蛰过后,也是流行性疾病多发的季节,如流感、流脑、水痘、带状疱疹、甲型肝炎等。这时候,最好饮食有度,注意家庭、个人卫生,勤洗手、多开窗。体弱多病者,特别是小孩,最好不要到人多的地方去。
防过敏
如果要去郊游踏青的话,要注意预防花粉过敏,容易花粉过敏的人,最好能了解自己对什么花过敏,主动避开过敏原。
<<<关于惊蛰节气的来历相关 文章 :
★ 24个节气中关于惊蛰的由来
★ 惊蛰节气介绍
★ 惊蛰节气的来历与习俗是什么
★ 惊蛰节气的来历和意义
★ 关于惊蛰节气名字由来
★ 惊蛰节气背后的故事
★ 为什么叫惊蛰节气名字的由来
★ 关于惊蛰的来历传说及习俗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8a6b92a28ca051cd1a9f6beca8dce12e";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惊蛰节气的来历和风俗
二十四节气中“惊蛰”的简介,以及风俗和历史渊源详细介绍如下:
一、惊蛰简介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斗指甲,太阳到达黄经345°,于公历3月5-6日交节。惊蛰反映着自然界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萌发、生长的状态。
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
”蛰“,指”藏伏“,昆虫入冬藏伏土中;“惊”指“惊醒“,天上的春雷惊醒蛰虫。所谓“春雷惊百虫”,是指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
惊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从中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惊蛰始雷”仅与中国南方部分地区的自然节律相吻合。
二、风俗
在古时惊蛰当日,一些地方人们有用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惊蛰打小人驱赶霉运习俗。此外还有“蒙鼓皮”、“吃梨”、“祭白虎化解是非”等习俗。
三、历史渊源
西汉戴德《大戴礼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言发蛰也。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元代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惊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
“惊蛰”在历史上也曾被称为“启蛰”。在现今的汉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启蛰”这个名称。日本与中国一样,在历代的具注历中使用“惊蛰”。此后,日本也采用了大衍历与宣明历。
因此,“启蛰”的名称便在日本保留了下来。相传是因为汉朝时期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讳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

气象变化
一般每年在3月5日或6日,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按照一般气候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雨水渐多,从惊蛰节气开始,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春耕时节。
中国各地春雷始鸣的时间早迟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则与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惊蛰,伴随着气温大幅回升,春天的势力范围也随之明显扩大。不过,我国幅员辽阔,南北入春进度区别较大,在惊蛰期间,春季版图明显北扩,从湖北中部、江西北部扩展到河南北部、陕西南部一线,至此,南方大部步入春天。北方大部虽然还处在冬季,但也会温暖许多。
中国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装素裹的冬日景象外,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沿江江南地区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惊蛰节气的到来,预示着仲春时节开始,在这一天南北方有什么不同的习俗?



惊蛰是二十节气中的一个,也是春天的第三个节气,这个节气预示着气候步入仲春,万物开始复苏,春雷也惊醒了蛰伏在地下的昆虫,同样在农业上,惊蛰也有着重大的意义,象征着春耕的开始。
惊蛰的来历
惊蛰最初最先出现在历史中的名字叫启蛰,到了汉朝时期因为跟汉景帝的名讳相冲,于是就改叫惊蛰,后来的朝代虽然已经没有名讳上的避讳了,但是叫惊蛰也叫惯了,也就一直沿用至今了。
惊蛰虽然是根据气候生物节律变化制定的,实际上我国国土幅员辽阔,南北宽度很大,所以跟惊蛰这个节气真正相吻合的也只有南方一些地区而已,而与之相望的遥远的北方的气温还依然有些寒冷。
就南北方在习俗上来说就分别有不同的讲究:
北方在北方的民间,每当这个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时候,随着温度的回暖,气候也会变的很干燥,所以在山西有些地方会有惊蛰吃梨的习俗,这个吃梨除了是内在去火降噪外,还取它的谐音,就是离去,希望毒虫不要侵害健康。

陕西地区还有炒豆的习俗,黄豆提前用盐水侵泡然后放到锅里爆炒,发出霹雳吧啦的声音,受热后还会噼噼啪啪的蹦起来,这也是象征着人们祈祷虫子不要肆意骚扰,不然就会让它受煎熬。
还有地方有打小人的习俗,打小人就是用鞋底拍打纸质的小人,一边打一边念着民谚,寓意是新年化解一切灾祸。
南方
广东地区讲究惊蛰吃鸡蛋的习俗,传统是吃鸭蛋,是为祭祀白虎这个凶兽的,后来鸭蛋没有那么多就逐渐改成吃鸡蛋了。
广西一些地方这一天会吃炒玉米,其实也是人们把玉米想象成害虫,吃玉米就是把害虫都消灭掉的意思。同样的在福建一些地区还会举行炒芝麻,炒黄豆比赛,看看谁吃的最多,这也是寓意着吃的多的就驱虫驱的最多。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例如?惊蛰打雷?清明下雨?谷雨与仓颉?
大家随便讨论 赐教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序
昔者上古之初,天人一体,只有春秋,无有冬夏,兽身鸟形也都是人。《尚书·周书·吕刑》记载,蚩尤作乱,延及平民,罔不寇贼。上帝监民,罔有馨香德,刑发闻惟腥。于是绝地天通,神人不复相杂。
昔者上古之中,《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始有春夏秋冬焉。《淮南子·时则训》曰:制度阴阳,大制有六度,天为绳,地为准,春为规,夏为衡,秋为矩,冬为权。天人虽别而相应:头之圆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天有4季而人有4体,天有12月而人肢有12节,天有12月以制366日人亦有12肢节以使366节,天有五行而人有五脏,天有九重而人有九窍。胆象云,肺象气,肝象风,肾象雨,脾象雷,以与天地相参也,而心为之主。是故耳目者,日月也;血气者,风雨也。天有风雨寒暑,人亦有取与喜怒。其他形体的人,就逐渐地从世间消失了。
昔者上古之末,当尧之时,始根据日月星辰定历数,顺其时气以应天道。因此有《易》曰:“先王以治历明时。”
据记载汉代开始出现24节气的划分。《传》曰“天六地五”,五六之和十一为天地之中。阳生于子,故十一月日冬至。阴生于午,故五月为小刑,冬生草木皆死。冬至子午,夏至卯酉。子午、丑未、寅申、卯酉、辰戌、己亥是谓六府。子午、卯酉为二绳,丑寅、辰巳、未申、戌亥为四钩。天维建元,常以寅始起,右徙一岁而移,十二岁而大周天,终而复始。
由此可见,中国古老的的历法,和中国古老的易经、阴阳五行学说、天人合一等说法、乃至修炼是浑然一体的。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孔窍肢体,皆通于天。故饮食居处适,则九窍百节千脉皆通利矣。古人讲顺天知命,是因认为人体和天地息息相通。古人看到了天气的风调雨顺也明白了人需要心平气和、凡事适度。并且古人根据天道制定了24节气,以顺天地之变、与天地合德。
天干地支
中国历法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29.5306天)为一月,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365.2419天) 为一年,为使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设置闰月。据记载,公元前六世纪中国开始采用十九年七闰月法协调阴历和阳历。
中国历法用天干、地支编排年号和日期,天干共十个字,因此又称为“十干”,其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个字,排列顺序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阳干对阳支,阴干对阴支得到六十年一周期的甲子循环。
这二十二个字错综有序,充满圆融性与规律性。它显示了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即时(时间)空(方位)互动,和“阴” 与“阳”的作用结果。中国历法充分体现了阴阳五行的思想, 蕴含着自然循环运化的规律。
二十四节气简介
二十四节气是以太阳历为基础,根据视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从黄经0起,每15为一节,每月一个“中气”和一个“节气”,全年分十二个“中气”和十二个“节气”,以后合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按天文、气候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赋予有特征意义的名称。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其中反映四季更替的有二分、二至和四立;直接或间接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小寒、大寒、白露、寒露、和霜降;反映降水的有雨水、谷雨、小雪、大雪。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处暑则是反映物候的节气。
二十四节气以自然季节现象和农业活动相结合为内容。春分、秋分表示昼夜平分,气候适中;夏至、冬至表示暑夏寒冬的到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雨水表示降雨季节的开始;惊蛰是冬眠蛰虫开始复苏,出土活动;清明表示天气开始转暖草木新绿,景象清新;谷雨是降雨开始增多,有利于谷物的生长;小满表示草木开始繁茂,夏熟谷物子粒开始饱满;芒种是一年中农事繁忙的时节,需要及时进行夏收、夏管、夏种;小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处暑表示炎热季节的结束;白露表示气温下降快,湿度尚大,多露水;寒露表示地面辐射冷却快,凝结的露水温度低;霜降表示进入降水季节;小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中国黄河流域的气候特点,表示温度的节气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表示降水的节气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大部分在春播和秋播季节,强调水分对农业的重要作用。雨水节气表示降雨开始和雨量开始增多两个含义,在这些节气中白露、寒露和霜降虽是降水现象,但温度的意义更重要,也可以作为温度表示降温程度的节气,表示日照长短的有二分、二至,反映了日照时数的季节变化。二十四节气中的这些节气明显地表示气候的季节变化和转折。其他节气中,惊蛰间接表示地温的升高,清明、小满通过物象表示气温的升高,芒种以农事活动表示盛夏到来。节气都表示气候特征。
据记载,公元前二世纪中国汉朝采用农事二十四节气。
立春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是春季开始的节气。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立春是一年中四季开始的节气“四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中的第一个节气。
“立”开始之意,立春揭开了春天的序幕,“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表示万物复苏的春季的开始。此时刚探出头来的嫩绿柔软的垂柳芽苞,泥土中跃跃欲出的小草,带来一派“春到人间草木知”的景色。这时人们也走出门户踏青寻春,体会那细微神妙的春意。
雨水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每年2月19日或20日视太阳到达黄经330度时为雨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雨水时节,冰雪溶化,空气湿润,气温开始回升,天气转暖,雨量渐渐增多,植物普遍返青生长。“春雨贵如油”,这时适宜的降水对植物的生长特别重要。雨水季节,天气变化不定,是全年寒潮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忽冷忽热,乍暖还寒的天气对已萌动和返青生长的植物及人们的健康影响很大。
天气谚语中有根据雨水来预测天气的,如“雨水落了雨,阴阴沉沉到谷雨”,“冷雨水、暖惊蛰” ,“暖雨水、冷惊蛰”。
惊蛰
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位置到达黄经345度为“惊蜇”。“惊蜇”是指蜇伏在泥土里的?%
惊蛰节气为什么要吃梨?惊蛰吃梨由来
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惊蛰吃梨源于何时,无迹可寻,但祁县民间却有这样一则代代相传的故事。传说闻名海内的晋商渠家,先祖渠济是上党长子县人,明代洪武初年,肆携带着信、义两个儿子,用上党的潞麻与梨倒换祁县的粗布、红枣,往返两地间从中赢利,天长日久有了积蓄,在祁县城定居下来。雍正年间,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惊蛰之日,其父拿出梨让他吃后说,先祖贩梨创业,历经艰辛,定居祁县,今日惊蛰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让你不忘裂悄伏先祖,努力创业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经商致富,将开设的字号取名“长源厚”。惊蛰吃梨其他说法:1.是因为惊蛰这个节气万物复苏!惊蛰时节,乍暖还寒运族,除了注意防寒保暖,还因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所以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梨可以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此时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吃梨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以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2.古代时生物类别比较多,有些传染病也没有100%的特效药,而惊蛰这一天正是万虫苏醒的时候,吃梨是提醒大家小心并预防。3.惊蛰吃梨可能是因为“梨”和“犁”是同音的缘故。4.节气的习俗:苏北及山西一带有惊蛰全家吃梨的习俗,并流传有“惊蛰吃了梨,一年都精神!”的民谚。也有人说“梨”谐音“离”,据说,惊蛰吃梨可让虫害远离庄稼,可保全年的好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