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饭碗的由来是什么?
“铁饭碗”,出自改革开放之初。当时的企业,多是国有,而国有企业的管理制度,就是吃“大锅饭”。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工资是按年头涨,福利是按人头发,几乎每个企业,都养着一大批闲人、懒人、庸人和散人。于是有人提出,不打破“铁饭碗”,企业就没有出路,中国就没有出路。
铁饭碗抢手原因: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铁饭碗”越来越少,就连被称作绝对“皇家部队”的行政政府单位及相关部门也是今非昔比。且不说“饭碗”的硬度越来越小,“饭碗”的大小也不容乐观了。在以互联网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已初露锋芒的时候,现代社会的竞争已归根结底为知识的竞争、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一方面,是将近两三亿人的失业、半失业大军;另一方面,却是高科技、高素质人才的严重缺乏。铁饭碗有哪些含义?
“铁饭碗”的意思:铁饭碗,顾名思义,饭碗乃铁所铸,坚硬非常,难于击破。人们通常将其意延伸,指一个好的单位或部门,工作稳定,收入无忧。比喻非常稳固的职位。稳固的永远不会失业的工作。网络流行的“铁饭碗”是指拥有一种到哪里都可以赚到钱的能力,到哪里都有饭吃。
“铁饭碗”的举例:
在中国,人们常说的铁饭碗是指通过有人事管理权的人事组织部门办理吸收、录用干部审批、劳动局办理招冲大工等手续在党和国家机关、军队、人民团体、科学、文化等部门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中担任一定领导工作或管理工作的具有干部编制、工人编制的体制内工作人员。通常所指的铁饭碗,主要包括: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银行、教育系统、烟草系统、电力系统、选调生等国家单位的体制内工作人员。
“铁饭碗”的历史背景:
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直到1999年大中专院校的扩招前,中国的大中专教育都是精英教育,录取率低,选拔严格,大中专毕业生由国家包分配、有“铁饭碗”和干部身份,大中专院校学生当时受尽了周围同学和家长的羡慕。
长期以来,“铁饭碗”一直为人们所羡慕和追求,若捧得此碗,从此便可衣食无忧,生活幸福。捧不得此碗,便意味着颠沛流离,生活困苦,一生不得安宁了。“铁饭碗”思想在中国之根深蒂固,非同一般。虽然改革以来,“铁饭碗”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依然是相当一部分人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铁饭碗”的由来:
“铁饭碗”这个词,出自改革开放之初。当时的企业,多是国有。而国有企业的管理制度,就是吃“大锅饭”。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工资是按年头涨,福利是按人头发。几乎每个企业,都养着一大批闲人、懒人、庸人和散人。这些人不仅成为企业的巨大包袱,而且直接影响了生产者和管理者的积极性。于是有人提出,这个“大锅饭”非得砸掉不可。不打破耐吵“铁饭碗”,企业就没有出路,中国就没有出路。很快,人们发明了“承包制”。接着,又进行“股份制改造”。这样一来,劳动效率上去昌判侍了,经济效益上去了,个人收入也上去了。所以大家都说这个“铁饭碗”打得对,砸得好。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九层楼,独木撑,铁饭碗,端一生。解三个阿拉伯数字。
九层楼,独木撑,铁饭碗,端一生。解三个阿拉伯数字。——答案:613。独木难支
dú mù nán zhī【解释】一根木头支不住高大的房子。比喻一个人的力量单薄,维持不住全局。【出处】隋·王通《文中子·事君》:“大厦将颠,非一木所支也。”【结构】主谓式。
【用法】一般作谓语、定语、分句。【正音】难;不能读作“nàn”。【辨形】支;不能写作“枝”。
【近义词】力不从心、孤掌难鸣、回天乏术【反义词】力挽狂澜、回天之力、砥柱中流、中流砥柱、众擎易举【例句】做任何事情都要依靠集体的 智慧和力量;因为~;众人捧柴火焰高。
有人说教师或将全面取消编制改为聘用制,你觉得打破“铁饭碗”,到底是好是坏?
一、了解编制 编制是指组织机构的设置及其人员数量的定额和职务的分配,由财政拨款的编制数额由各级机构编制部门制定,财政部门据此拨款。通常分为行政编制、事业编制、银行编制以及公益性岗位。 教师编制是指国家事业编制,教育编制最大的好处就是工资发放有保证。这就是所谓“铁饭碗”的由来。编制教师属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享受事业单位工作待遇。工资由基本工资、补贴、职称工资等部分组成。职称工资可以随着职称升高而升高,工龄工资也随着教龄增长而增加。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工资,也就是工资由国家发放,不怕拖欠工资,享受“五险一金”、带薪假期。非编制教师工资由学校发放,工资是否有保障与学校发展息息相关。 二、 教师或将公务员招考持续火热,并不意味着年轻人保守,或是执迷于“铁饭碗”。这些放弃其他工作机会,愿意投身家乡建设的年轻公务员们...
公务员招考持续火热,并不意味着年轻人保守,或是执迷于“铁饭碗”。这些放弃其他工作机会,愿意投身家乡建设的年轻公务员们,为国家行政体系吹来了一股新风,也为各个政府职能部门注入了新鲜血液,在公务机构中励精图治,去腐存新,和科学报国、创业创新一样,也是一种自我理想实现的选择。从这段文字可知,作者对于年轻人报考公务员的态度是(??? )。
A、批判
B、中立
C、支持
D、怀疑
C解析:
文段首先提出“公务员招考持续火热,并不意味着年轻人保守,或是执迷于‘铁饭碗’”的观点,紧接着通过后文“为国家行政体系吹来了一股新风”、“注入了新鲜血液”,“自我理想实现的选择”等积极的词语可知,作者对于年轻人报考公务员的态度是支持的、肯定的。
故正确答案为C。
【文段出处】《公务员招考持续火热 年轻人眼里却不止有“铁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