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是谁提出的 天人合一的提出者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谁提出的
董仲舒根据原有的部分思想整合出天人合一的理论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天人合一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一、天人合一思想溯源天人合一思想从我国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当时主要是指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为能够更好的理解什么是天人合一,我们首先要对自古至今的天人关系做一个大概的了解.下面是摘抄于周桂钿所著的《中国传统哲学》一文中有关于天人关系的思想演变.
1、 天命论
最初,人们观察天象变化,产生了时间观念.但许多自然现象,如星陨日食、打雷闪电、刮风下雨,都是奇异的变化,或有巨大的威力.人们对这些现象不能解释,便产生了畏惧的心理.有些思想家就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提出了天命论.天命论认为天是主宰一切的至上神.它是有无比威力的,它派它的代理人,也是它的儿子来统治人间.这就是人世间最高统治者――天子.天命论要求人民绝对服从天子,因为天代表上天的意志.谁违背了天子的命令,就是违背天意,那就要受到上天的严厉惩罚.
2、 天人相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于世间真象了解逐渐深入,就意识到,并不存在天命,天行有常,不为桀存,不为纣亡,好人并不能安享天年,坏人也可以寿终正寝,于是荀子提出了天人相分说,任为天人并不相干,人应努力把握自己的命运.
3 天人感应
在封建时代,帝王的权力无限的高,天人相分之后,他们就更不受什么约束了,往往胡作非为,给国家、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为了能够对他们产生一些控制,西汉初期的董仲舒推出了天人感应说,其目的是告诫帝王,人间的一些灾象正是天意对他的警示,申天以屈君,达到约束帝王的目的.
4 天道自然论
随着天文学的发展,人们观察到的天象,包括日食月食,都能用盖天说来解释,从而人们认识到,天象变化是有规律的,并不会给国家带来什么灾难,而东汉时的王充就是从这里体会到天是自然无为的,从而形成了天道自然论.王充按照盖天说的观点,认为天是一块固体,在八万里的高空上不断旋转着.天是自然物,没有意识,所以也就不会跟人产生精神感应,从而明确的否定了天人感应论.
5 天人交相胜
在唐代,文学家刘禹锡认为一切物都有自己的作用,天和人一样,也有各自的作用.而天不能制订礼仪,人不能更改四季,这就是天人不相预;在自然方面,天胜过人,在社会方面,人胜过天,这就是天人交相胜.自然界要有人来治理,人又根据万物的自然本性来治理万物.因此,天人关系除了交相胜的一面,也有还相用的一面.总之,天与人的关系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为用.
6 天人合一
天和人是怎样走到一起的呢?开始可能只是用于比喻,《易?象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说天象运转很快,君子也要相天一样,自强不息.而在《易?系辞》上更加扩大了,认为圣人在各个方面都和天相应,都效法天.为了说明天人关系,《序卦》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在这里,天地从来就有,后来派生出万物和人,人既然是天派生的,因此就要像天、则天、顺天、应天.
北宋张载认为宇宙的本体是气,天地和人都是气聚而成.天人合一,一就是气.气处于安静的时候,没有形体,也无法感觉,这就是太虚,天.所以叫“无感无形”,人和物接触产生感觉,物为客形,对物的感觉为客感,张载说:“客感客形与无感无形,唯尽性者一之.”天是太虚,是无法感觉的无形的气,世界万物(包括人)都是气聚而成的客形,是可以感觉的.尽性者,指透彻了解事物本性的人.也就是说不管事物能否感觉得到,只要透彻的了解了事物的本性,就会知道世界是有统一性的,万事万物都是一回事,既天人合一.
程颢说:“人与天地,一物也.”又说:“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现代大哲学家张岱年认为,“中国古代哲学家所谓‘天人合一’,最基本含义就是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在这个意义上,天人合一的命题是基本正确的.”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是自然界的产物,人在自然界中生活,要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因此,天人合一说有一定合理性.现在有全息论,认为部分包含整体的全部信息,据此,一个细胞包含一个人的全部信息,一个人包含整个环境的信息,那么,人与天的合一就可能在更高的理论层次上得到证实.
以上是周桂钿先生有关于天人思想演变过程的论述,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通过对天的不断观察与研究与探索,从当初被天所奴役、所桎梏的天命论,再到敢于胜天,用天的思想,不断的将自己从天中解放出来.而最后人们发现,人原来与天本身就是一回事,大家都是平等的,人要想过的好,就是要与天同一.只要能完全的把握自然运动的规律,那么就可以把握自身的命运.
周桂钿先生此书著于1989年,当时的全息论还只是一种推测,15年后,以它为指导的基因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人们只需撷取动物的一个细胞,就可以复制出一个活生生的动物.正如周先生所预言的那样,“使天人合一思想在更高的理论层次上得到证实.”
和而不同,天人合一蕴含了什么理念
中国传统“和而不同”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它是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社会协调发展的真谛。“和而不同”思想中蕴含的伦理思想叶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而不同”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之一,它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政治学思想,而它所蕴含的伦理思想对于我们当今要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更加凸显。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它首先指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其次表明,人类生生不息、则天、希天、求天、同天的完美主义和进取精神;第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思维模式的全面性和自新性。天人合一"的思想无处不在。以"仁"为核心,"礼"为外观表现的儒学可以说是一种人学,提出"血浓于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
我国文化既讲天人合一又讲人定胜天,不矛盾吗?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文化里面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很久以前就有进行分享,不论是天人合一还是人定胜天,都是我们古代人民对于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思考。但是有人会觉得人定胜天和天人合一是有矛盾的。实则这两者的确也是存在矛盾,不过人定胜天和天人合一不过是处于不同的境界,对于自然和世界在不同层次上的一种认识。其所代表的是一种主观能动性和客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