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是几品官呀?
狄仁杰是三品官。狄仁杰的最大官职是身为宰相时的官衔为正三品。狄仁杰是唐朝时期最具传奇色彩的政治家,在唐朝的话,其实越大的官越虚,就像一品和二品,更多的是一种地位的象征,并没有太大实权的。历史上的狄仁杰是几品官
仁杰身为宰相为什么只是正三品官电视剧《神探狄仁杰》那是相当的精彩,这里不多论述。只是电视剧中提到,狄仁杰虽是宰相,却和右威卫大将军王孝杰官职一样,都是正三品。
印象中宰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最起码也是正一品大官,怎么会是仅仅是正三品呢?
这需要说一下唐朝的官制。
唐代官阶分为九品,有职官,勋官与爵官之分。通俗的说,职官是实际官职,代表手中掌握多大的行政权利。如尚书令、尚书、中书令、侍中等;爵官则表示地位比如亲王、郡王、国公、县公等;勋官则用来表彰军功或用来封有功人员的后人,如上柱国、柱国、开府仪同三司等。
唐代的官、阶、爵、勋等官非常复杂,我们知道清代官职主要是九品十八级,而唐从四品以后又有上下之分,一共有三十级。论述起来相当复杂,因此不多说了。
简单地说,唐代正一品大官是三师与三公,即太师、太傅、太保与太尉、司空、司徒。从一品是指太子的三师,这一品级上的官只是一种很高的虚衔,一般无实际执掌,并且不常设。换句话说只是在合适的时机,授给合适的人,而且每一朝被授的人员一但死亡或缺职后不再补充。所以这一品级的官职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只能表示被授人员地位的尊荣罢了。与此对应的爵位是亲王与郡王,勋官则无。
正二品的官位在唐初(至少在武则天时代前),只有尚书令,但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当皇帝之前就当过尚书令,他从尚书令的位置上当了皇帝,所以后来的臣子谁也不敢担当这个官职。因此唐代尚书令这个官职一直空缺,印象中只有郭子仪曾被授予这个官职,但他还不敢接受。所以尚书令这个官有官名而无官职,而尚书令的佐官左右尚书仆射就成了尚书省的实际长官,他们的官职是从二品。尚书省是唐代最高行政机关,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
唐代是三省六部制,三省中的其他两省是门下省与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是中书令(武后时改为凤台,长官为内史),门下省长官为侍中(武后时改为鸾阁),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侍从皇帝,因此两省长官与尚书左右仆射在唐初就形成了中央的决策机关,自然成了宰相。
后来,由于皇权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加强决策机关的实力,将三省长官之外的官员吸收进决策机关来,就出现了“同中书门下三品平章事”(所以狄仁杰是同凤台鸾阁三品平章事)这个官职。平章事就是平章军国重事,解释起来就是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就是与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一样都是正三品。这个官职在唐以后成了实际的宰相之职。而仆射虽然是最大的官,但如果不被加上这个官职,也会被排挤出宰相之列,成了虚职。
唐代后期尚书省的权利被不断削弱,加上仆射常常被排挤出宰相行列,因此仆射虽然官位尊贵(据史料载,仆射上朝,自宰相以下,皆送之),但逐渐象三师与三公一样,成了虚职。
所以狄仁杰虽然是三品官,但却是宰相,也是最大的文官了。而王孝杰虽然也是三品,但党指挥枪,呵呵,谁的官大,应该不需要解释了吧。
另外一个问题,狄仁杰是钦差大臣、河北道行军大元帅,王孝杰充其量只是大元帅手下的一名大将,当然得向狄仁杰跪拜了。至于河北道行军大元帅是几品官,这俺就不知道了,胡乱猜一下,这个官应该相当于大都护府上将军,应该是从二品,怎么说也比孝杰兄大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新版狄仁杰的原画中,手中拿着的是什么颜色
神探狄仁杰中的狄仁杰是宰相但为何却官居三品?敢问当时的一品二品大员是谁呢?印象中宰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最起码也是正一品大官,怎么会是仅仅是正三品呢? 这需要说一下唐朝的官制。 唐代官阶分为九品,有职官,勋官与爵官之分。通俗的说,职官是实际官职,代表手中掌握多大的行政权利。如尚书令、尚书、中书令、侍中等;爵官则表示地位比如亲王、郡王、国公、县公等;勋官则用来表彰军功或用来封有功人员的后人,如上柱国、柱国、开府仪同三司等。 唐代的官、阶、爵、勋等官非常复杂,我们知道清代官职主要是九品十八级,而唐从四品以后又有上下之分,一共有三十级。论述起来相当复杂,因此不多说了。 简单地说,唐代正一品大官是三师与三公,即太师、太傅、太保与太尉、司空、司徒。从一品是指太子的三师,这一品级上的官只是一种很高的虚衔,一般无实际执掌,并且不常设。换句话说只是在合适的时机,授给合适的人,而且每一朝被授的人员一但死亡或缺职后不再补充。所以这一品级的官职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只能表示被授人员地位的尊荣罢了。与此对应的爵位是亲王与郡王,勋官则无。 正二品的官位在唐初(至少在武则天时代前),只有尚书令,但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当皇帝之前就当过尚书令,他从尚书令的位置上当了皇帝,所以后来的臣子谁也不敢担当这个官职。因此唐代尚书令这个官职一直空缺,印象中只有郭子仪曾被授予这个官职,但他还不敢接受。所以尚书令这个官有官名而无官职,而尚书令的佐官左右尚书仆射就成了尚书省的实际长官,他们的官职是从二品。尚书省是唐代最高行政机关,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 唐代是三省六部制,三省中的其他两省是门下省与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是中书令(武后时改为凤台,长官为内史),门下省长官为侍中(武后时改为鸾阁),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侍从皇帝,因此两省长官与尚书左右仆射在唐初就形成了中央的决策机关,自然成了宰相。 后来,由于皇权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加强决策机关的实力,将三省长官之外的官员吸收进决策机关来,就出现了“同中书门下三品平章事”(所以狄仁杰是同凤台鸾阁三品平章事)这个官职。平章事就是平章军国重事,解释起来就是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就是与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一样都是正三品。这个官职在唐以后成了实际的宰相之职。而仆射虽然是最大的官,但如果不被加上这个官职,也会被排挤出宰相之列,成了虚职。 唐代后期尚书省的权利被不断削弱,加上仆射常常被排挤出宰相行列,因此仆射虽然官位尊贵(据史料载,仆射上朝,自宰相以下,皆送之),但逐渐象三师与三公一样,成了虚职。 所以狄仁杰虽然是三品官,但却是宰相,也是最大的文官了。而王孝杰虽然也是三品,但党指挥枪,呵呵,谁的官大,应该不需要解释了吧。 另外一个问题,狄仁杰是钦差大臣、河北道行军大元帅,王孝杰充其量只是大元帅手下的一名大将,当然得向狄仁杰跪拜了。至于河北道行军大元帅是几品官,这俺就不知道了,胡乱猜一下,这个官应该相当于大都护府上将军,应该是从二品,怎么说也比孝杰兄大。以上都是紫管袍,为什么神探狄仁杰里宰相是银青官袍
按唐制,三品上穿紫袍,五品上穿绯袍,六品以下绿袍,狄仁杰为三品大员,应该穿紫袍,但是狄仁杰加封银青光禄大夫,所以穿银青袍服。
经过武德四年(621)、贞观四年(630)、贞观五年(631)几次对官服制度进行规范,至上元元年(674),基本奠定唐代官服制度基础,成为有唐一代官服服色的标准:
三品以上官员穿紫袍官服,配金玉带;四品官员改着深绯色官服,配金带;
五品官员改着浅绯色官服,配金带;六品官穿深绿色,配银带;
七品官穿浅绿色,配银带;八品官穿深青色,配鍮石带;九品官穿浅青色,配鍮石带。
《神探狄仁杰》李元芳的千牛卫大将军在唐朝是个什么样的官职?
《神探狄仁杰》这部文学作品一共有4部,主要讲述了唐朝武则天时期的大臣狄仁杰屡破奇案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武则天、狄仁杰、李元芳和如燕等等。特别是李元芳在狄仁杰破案的过程中立下了不小的功劳。
《神探狄仁杰》的第1部的内容就包括《使团惊魂》、《蓝衫记》和《滴血雄鹰》三个小故事。每个读故事让读者或者是观众看来,刚开始惊心动魄。
李元芳是狄仁杰的卫队长,狄仁杰的好帮手。他性情刚烈,做事认真,且原则性很强。其武功独步天下,胆识过人。按照唐朝的规定,凡是带有检校二字的官,都是名誉性的,而不是实职。李元芳的这个检校千牛卫将军在这部剧中是一个虚衔。
在唐朝官和职区分的很明显呢,官是名誉性的,一般用于体现工作的重要性或者身份,而职才是实际的,表现了一个人在官府中的实际任务。有时候官和职能够刚好的重合,比如吏部尚书,他干的是吏部一把手的职位,任的也是一把手的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