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中产阶级人数?
2021年中国中产阶级人数至少有一个亿。中产阶级平时的生活都比较的富足,拥有自己的房子和车子。中产阶级遍布全国的各行各业,在全国的行业中都起着排头兵的重要作用。
中产阶级有着强烈的危机意识,他们并不满足于现在的工作与生活,在空闲之余还会给自己充电以增强自己应变未来危机的能力。
2016中国中产阶级有多少人
倘若中国真的有名副其实的中产阶级,那么中国的中产阶级有多少?哪些人群构成了中国的中产阶级人群?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总队于2002年5-7月在河北、天津、山东、江苏、广东、四川、甘肃、辽宁等8个省(直辖市)采取多相抽样的方式抽取大、中、小城市3997户居民家庭作为有效样本户,进行了中国首次城市居民家庭财产调查。调查结果截止2002年6月底,我国城市居民家庭财产户均总值22.83万元。考虑到这是户均财产总值,这已经是一个比较惊人的数字了,所以,报告一经发表,就引发了众多质疑。然而,更为惊人的数字出现在北京市统计局公布,北京城镇居民平均家产达47.5万元,比全国城镇居民平均水平22.83万元高出1倍有余。这个数字一公布,一时舆论哗然。
统计局数据的真假,其可信度,我们不想讨论。我们可以通过另一个途径衡量中国到底有多少中产阶级。2003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统计报告,截至2003年2月末,我国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已经超过10万亿元,达到10.03万亿元。另一组数据,也就是社会上传说的,国内51%的居民储蓄存款集中于20%的少数富裕个人和家庭手中。换句话说,这意味着20%的富裕个人和家庭占有了我国10万亿居民储蓄存款中的一半还多。为计算方便,假若我们将每一个存款账户都看做是一个家庭,而每个家庭人数以标准的3口人计算,中国13亿人口,可分为4.3亿个家庭,其中的20%,也就是不到9000万个家庭,拥有国内10万亿居民储蓄存款中的5万多亿,户均将近6万元,若其中又有1/3,可归入所谓的中产阶级,则中国中产阶级的人数到不了1亿人,最多也就是几千万人。我们还可以看看另一组数据。有消息说,截止2002年底,北京拥有私家车超过90万辆,如果我们假设每一辆私家车背后都站着一个“中产阶级”,则北京有中产阶级超过90万人。假若全国各省市都达到北京这个水平,全国则有将近3000万人的中产阶级。另外,还有一说,中国有1000个亿万富翁,有300万个百万富翁,如果此说可靠,那么就很难相信一些“专家”所乐意张扬的,当前中国中产阶级超过2亿人的说法。事实上,我们相信,中国拥有3000万人左右的中产阶级是一个较为可靠的数字。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中产阶级,是比较“高标准”的中产阶级,即在经济上,人均年收入达到1至5万美元。众目所睹的事实是,中国中产阶级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以及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少部分城市,只有达到如此收入,才有可能在这些地方买得起一套象样的“中产阶级标准”的商品房,满足中产阶级至少有一套房子,多数有一辆车子的隐性标准。
资产超80万亿财富来源多样
报告指出,中国私人财富快速增长,2012年末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总额约83.1万亿元,同比2011年增加13.7%。中国的大众富裕阶层在近两年内迅速壮大。2010年这一群体人数达到了794万人,2012年达到了1026万人。按照近几年个人资产增速推算,这一群体在2013年底将达到1202万人。这一群体所掌握的私人财富也在快速增加,他们的人均可投资资产在133万元左右。
这一群体的财富来源,基本为工资或者企业分红,部分来自于企业、房地产投资及股市投资等渠道。42.3%的大众富裕阶层拥有两个及两个以上的财富来源。不超过40%的女性以夫妻共有财产作为财富来源,这显示了女性富裕阶层的资产独立性较高。一直成为投资主要渠道的房地产投资和股市投资获利作为获利来源也占据了不小比例,各有18.8%和16.3%。这一群体在拥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后,更关注精神愉悦和生活品质。他们喜爱度假旅游,并注重身体健康,将大量的时间用于运动健身。他们还对收藏品感兴趣,增加生活品味陶冶情操的同时也将收藏作为投资方式之一。
60后70后占主体八成人不想移民
大众富裕阶层的主体人群为60后及70后。70后在总体数量中占比逾3成,这部分人经过一定社会的积累,成为大众富裕阶层的中坚力量。80后正处在事业发展的的高速成长期,其所占比重也不容小觑。数据表明这一类人群的学历普遍较高,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总超过2/3。由此可将他们的总体形象概括为一群有高文化基础的中青年人。男性在总体数量中以低于10%的优势略胜女性一筹,性别差距并不明显。
基本构成
据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总队的调查,2014年国内城镇居民的收入标准呈现阶梯状分布的特征。
有一个说法,当代中国社会最富裕的10类人分别是:1、私营企业主和个体户;2、国有企业承包或租赁经营人员;3、股市上的成功者;4、三资企业的高级员工;5、有技术发明的专利人员;6、演艺界、体育界的明星;7、部分新经济的CEO;8、部分律师、经纪人和广告人员;9、部分归国人员;10、部分学者、专家。这一说法与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总队的调查基本相符,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这一“民间传说”的可靠性。中国中产阶级最大量的应该产生于上述10类人群。尤其值得引起人们注意的是私营企业主以及三资企业的高级员工。私有化,私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国中产阶级的制造机。同样,如摩托罗拉等类的跨国公司也都像流水线似地替中国复制着“稀缺”的中产阶级。
关于中国中产阶级的有许多说法。国家信息中心某人士在深圳说:“未来五年,中国将有两亿人口进入中产阶级消费群。”此人士将其所指的中产阶级,定义为“拥有稳定的收入,有能力自己买房买车,能够将收入用于旅游、教育等消费的人群。”其信心之爆棚,令人瞠目,只是不知其讲话的根据何在。著名的美林公司也预测说,未来10年内,中国中产阶级人数将达到3.5亿。但美国法院的一项判决告诉我们,即使是像美林这样的国际公司,有时候为了利益的需要,也是经常会说谎话的。所以,对这样的“悦耳”之言,我们需要两面来听。
中国未来需要更多的中产阶级,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除上述10大富裕人群及一部分国家公职人员外,北大教授萧灼基认为,未来中国中产阶层将主要来自以下五类高级人才:其一,能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的科研人员。他们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技术入股的方式,投入到企业中,如果该企业上市,他们就可获得大量的分红。其二,金融证券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不是指现行体制内的从业人员,而是指民营、外资企业的工作人员。其三,中介机构的专业人员,如律师、会计师、评估师等。这些人的收入在中国加入WTO以后,将会大大提高。其四,外资企业中的中国中高层人员。在北京,已经有了所谓的“首代”阶层,即外国公司在中国的首席代表,他们与国外同类人员同工同酬,又享受国内的低廉消费。其五,一部分私营企业家。另外,股市的一些股民也有可能成为中产阶级的一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组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提出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形成足够大的中产阶层的五条标准,
·一,城市化率是否达到七成以上;
·二,“白领”社会劳动力是否大于或至少持平于“蓝领”;
·三,恩格尔系数是否平均降到了0.3以下;
·四,基尼系数是否控制并保持在0.25至0.30之间;
·五,人均受教育年限是否达到12年以上。
世界银行(World Bank)2006年12月13日发布的年度全球经济展望报告,报告对中产阶级的定义,是指那些年收入介于巴西和意大利人均收入水平之间的人群(分别约为4000美元和1.7万美元)。这些幸福的少数阶层仅占全球人口的7.6%。但报告预测,到2030年,他们的数量将增至12亿,占全球人口的16.1%。届时,40%以上人口进入富裕和中产阶层的发展中国家数量将超过30个。而达到这一标准的发展中国家只有6个。
外界看中产
毛泽东在1926年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状况时,明确地把中国当时的民族资产阶级看作是中产阶级,认为这个阶级代表了中国城乡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这个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态度是矛盾的:他们在受外国资本主义打击、封建军阀压迫时,需要革命,赞成反帝国主义反军阀的革命运动;但是当着革命在国内有本国无产阶级的勇猛参加,在国外有国际无产阶级的积极援助,对于其欲达到大资产阶级地位的阶级的发展感觉到威胁时,他们又怀疑革命。中产阶级的矛盾态度,决定了中产阶级以其阶级为主体的独立革命的思想,只是一个幻想。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从事脑力劳动的雇员也称中产阶级,主要包括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办事员和销售员等。这是西方学者在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不断发展、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加的新情况下,说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结构发生变化的一种理论观点,其目的在于论证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经或正在“中产阶级化”,从而否定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淡化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中产阶级”(Middle Class),在我国又称“中产阶层”、“中间阶层”,或“中产者 ”、“中等收入者”等等,它已不是马克思主义就所有制关系意义上说的阶级了,而是指社会上 具有相近的自我评价、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心理特征的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阶层。总的来 说,我国意义上的中产阶层是一个既有中国特点又与“国际接轨”的概念。即作为一个 社会阶层,中产阶层是一群相对富有,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高质量的生活,对社会主流价值 和现存秩序有较强的认同感,并且为全社会收入中等水平的群体。
1951年,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一书第一次提出了作为“中产阶级”的白领阶级的概念,并详细 研究了“中产阶级”的状况。 他指出,在工业发达的西方国家已经出现了一个包括政府部门 的中级行政官员, 国营和私营垄断企业中的中级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以及其他领域中的专业技术人员等所组 成的新的群体——“中产阶级”。他做出了一个关于“中产阶级”的定义,即“中产阶级 ”就是一个这样的群体:
(1)依附于庞大机构,专事非直接生产性的行政管理工作与技术服务。
(2)无固定私产,不对服务机构拥有财产分配权,较难以资产论之。
(3)靠知识与技术谋生,领取较稳定且丰厚的年薪或月俸。
(4)思想保守,生活机械单调,缺乏革命热情,但为维持其体面与其地位相称的形象而拒绝流俗和粗鄙的大众趣味。 在我国,一般而言,无论是时尚传媒还是普通百姓眼中的“中产阶级”,往往就是与“白领”及“高收入”、“高消费”、“高学历”等字眼联系在一起的群体。从有关访谈中所获得的材料看,调查对象一般认为中国的“中产阶级”包括有这样几类人:
1、 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私营企业主;
2、 应聘于外企、三资企业的各级、各类“白领”(主要指类似办公室文秘、技术工人等)
3、 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工程师及各类市场稀缺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4、 国营大企业及垄断行业的“老板”;
5、 传媒、演艺界、体育界的明星、“大腕儿”。
《福布斯》中国中产定义:
1. 生活在城里。
2. 25到45岁间。
3. 有大学学历。
4. 专业人士和企业家。
5.年入1万—6万美元。
美国人眼中的中产6大标准:
1.是否拥有住宅,房奴不算。
2.是否拥有汽车,豪车优先。
3. 子女是否能接受良好的大学教育。
4. 是否有退休保障,保持工作时80%的收入。
5. 是否有医疗保险,要让大病大灾有保障。
6.家庭是否有度假,每年至少两周的带薪休假。
网友心中的中产阶级:
1.年收入20万元以上。
中产阶级两大划分误区
误区一:收入——收入多少算中产?5万元还是50万元?
三分之一收入能自由支配
关于中产阶级的定义,经济学家们尚无定论。文章称,定义中国中产阶级是一件令人困惑的事情,而最常用的定义是以收入为标准。
按照麦肯锡全球研究所下的定义,中国中产阶级是那些年收入(按购买力算)在1.35万到5.39万美元(约合9万到36万元人民币)之间的人。而国家统计局则将中产阶级定义为年收入在7250-62500美元(约合5万-42万元人民币)之间。
文章称,这些数字不仅差别很大,而且有误导性。中国的生活成本与西方有很大不同。一个人如果每月赚1000美元,他在中国能过上不错的生活,但在美国就不行。
因此文章认为,在中国年收入在1万到6万美元,都可能当上中产,但衡量中产阶层永恒不变的标准是,能不能拿出收入的三分之一进行自由支配消费。
误区二:职业——职业[蓝领没有中产?
除了以收入为衡量标准外,文章还质疑了南京大学周晓虹教授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对中产阶级的职业定义――管理和技术行业的专业人士、企业家、私营企业主和公务员。
文章称,与美国不同,中国中产阶级集中在大城市,相对西方中产阶级更年轻。在一定程度上,中产阶级是一个西方概念,中国人对其存在误读。
他们认为,西方中产阶级都是有房有车,能经常旅游度假,都是有礼貌、有高品位的生活方式。其实那些低技能行业里也有很多中产阶级。工人、农民中也有中产,比如中高级技师,他们是“蓝领”里的“白领”。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谁提出的打造7亿中产阶级
信息来源于欧睿信息咨询公司。
2010年全球领先的市场信息公司欧睿信息咨询公司称,随着中国经济大踏步地向前,中国的中产阶层的队伍也不断壮大,到了2020年,在经济的强大驱动下,这一数字将达到7亿。
而哈佛大学东亚经济研究所主任德怀特帕金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目前,中国的中产阶层规模少于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这一比例将会持续增加,这是毫无疑问的。
小康和七亿中产阶级是一回事吗?
小康和七亿中产阶级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小康是指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生活质量较好的状态,而七亿中产阶级是指拥有一定财富和稳定收入的人群。虽然七亿中产阶级的数量庞大,但其中也包括了一部分尚未达到小康水平的人群。因此,虽然两者有一定的重叠,但并不完全相同。
疫情下,为何高净值人士财富暴涨,而中产阶级却遭受暴击?
历史 学者研究发现, 轧平 财富差距的途径主要有两种,大规模暴力,或是重大瘟疫 ,比如一战二战、黑死病和西班牙流感直接让很多富豪世家资产清零,财富差距迅速扁平化, 但是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的财富表现与以往的 历史 经验却不太一样。
在最初的时候,股市大幅跳水,关于富豪们资产缩水的新闻层出不穷;但是随着美联储以及各国的无底线降息,货币大放水,股市开始迅速反弹,持续攀升,甚至创出新高。 这时我们看到的是经济结构中巨大的撕裂,一方面很多小微企业痛不欲生,另一方面股市上凯歌高奏;一方面领取失业救济的人数激增,另一方面富豪身家再创新高 ,很简单,因为穷人是没有什么资产的,这也是和以往大瘟疫后的经济 社会 不同的地方。
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之下,很多人抱怨为什么自己会失业,为什么明明经济形势不好股市还会涨,甚至认为市场错了,但市场即是事实,存在即是合理。
纵观人类 历史 几千年,我们会发现在游牧 社会 ,人们没有剩余财富可以去理财;随着定居到农耕文明,土地和房地产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作为财富的载体;接着到工业 社会 ,主要财富是厂房,也就是实业、制造业创富;逐渐发展到现在的 后工业时代,金融资本作为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样的趋势下,我们不如 顺应现在的这种变化,积极调整和更新自己的理念和知识结构,更多地去了解金融工具、金融产品的特性和信息。
正如陈志武教授的研究发现,从2008到2010年的三年是金融危机高峰期,这期间, 最富有的美国家庭财富不仅没跌,反倒涨了一点;而同时期中等收入家庭的财富则备受打击,缩水严重。 之所以有这样的结局,则在于 美国中产阶层的财富过于集中房地产,且杠杆较高,而富人家庭则投资非常分散,既有房地产,更有金融资产投资。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中产阶级家庭面临的财富缩水的状况,实际上也是我们很多中国家庭所面临的困境, 中国家庭的财富70%左右都集中在房地产上。 我们是不是需要重新审视房地产在现在及未来的作用和地位,多方面去发展自己的金融资产,对自己的家庭资产进行再平衡,做到资产的分散投资。当下已经有 越来越多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 摆在我们面前,股票、债券、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对冲基金、信托、保险等等,我们会不会为我所用, 帮助我们去抵抗风险 ?
理财要趁早,如果我们从二三十岁起就开始未雨绸缪,开始进行有计划的 多样化配置资产 ,四五十岁时就可以有更多的金融资产帮助我们去创造 被动收入 ,靠投资收益和资产性收入生活, 抵抗自身行业及生命周期中的风险,从而迎来自己的主动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