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从哪天算起2019
2019年入伏的时间是7月12日,具体2019年数伏时间表如下:
初伏:7月12日——7月21日,
中伏:7月22日——8月10日,
末伏:8月11日——8月20日,
2019年三伏天长达40天。
入伏是从哪天算起的
我国旧历中所规定的夏季常年相对最热的三个连续时段。即头伏、二伏和三伏,统称为伏天或三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头伏(或初伏)始日,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始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或三伏)的始日,每伏10天,但有些年份中伏为20天所谓庚日是指中国的「干支」记日法中带庚的日子,中国古代以十日为一旬,并分别配上甲,乙,丙,丁等十天支。其中第七日为庚日,因此庚日便是每旬的第七日。
一年最冷的时间不在冬至,最热的时间也不在夏至,究竟一年中最热及最冷在什么时间呢?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观测中总结出「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规律。
「三九」是指什么时间呢?「三九」其实是指从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约在阳历一月中旬,时间与「大寒」相近。而「三伏」又在什么时间呢?所谓「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总称。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入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末伏」是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所以「三伏」大约在六月下旬至八月上旬左右,而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及「大暑」就是在「三伏」中。
为什么最热及最冷的时间会在「三伏」和「三九」呢?在冬天,在冬至这一天虽然在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热量最少,但陆地积累的热量还未损失至最少,所以在冬至时天气还不是最冷。在冬至以后,太阳位置虽然北移,但陆地每天吸收的热量仍少于散失的热量。直到「三九」以后,陆地每天吸收的热量才超过散失的热量,气温才逐渐上升。所以三九前后为一年中最冷的时期。相反,在夏天,在夏至这一天虽然在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热量最多,但陆地积累的热量还未至最多,所以在夏至时天气还不是最热。在夏至以后,太阳位置南移,虽然太阳辐射热量逐渐减少,但仍比陆地损失的热量多。到「三伏」以后,陆地每天吸收的热量才少于散失的热量,所以到「三伏」以后,气温会逐渐下降。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中国人说得“数伏”从哪天开始呢?
夏至是夏季的第四个节气,于每年的公历6月21日或者22日交节,夏至当天,太阳几乎是直射在北半球的,同时也是一年中直射北半球纬度最高的一天,因此夏至这一天就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从夏至开始,太阳的照射就会慢慢往南半球转移,从夏至开始,白天的时间会一天比一天短,而夜晚的时间会一天比一天长,作为一个特殊的节气,夏至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被确定的节气,非常有意义。夏至过后,我们会迎来炎热的夏季,很多人会产生疑问,夏至过后,白天的时间越来越短,太阳光照的时间也会变短,为何气温会越来越高呢?
我国处于地球的北半球,虽然夏至过后太阳照射北半球的时间缩短,但地表在太阳照射下积聚的热量却没有减少,夏至过后,白天接受的热量要比夜间散发的热量多,这时候地表就有很多热量出现了积聚,随着热量的不断积聚,在夏至过后的一段时间内,温度还会有一定的上升空间,而且夏至节气正好是梅雨季节,雨水会影响地表温度的散发,因此,夏至虽然白天时间短,但温度会在一段时间内出现明显的上升。
那么夏至已到,什么时候会迎来高温呢?会持续多少天呢?下面小农人就带大家了解一下。
农村有句老话“夏至三庚数头伏”,这里的头伏说的其实是三伏天的第一个伏天,而三伏天被人们公认为是全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气温会出现明显上升,而且还会出现很多极端的天气,比如南方有些地方温度经常可以达到40°C以上,北方偶尔也会出现40°C高温的情况,所以,夏至过后的三伏天,才会是温度升高的高峰期。
老话中说的这句“夏至三庚数头伏”其实是在告诉后人,什么时候是三伏天的开始,从字面理解就是夏至这一天开始计算,第三个庚日就是头伏的开始,下面咱们就来了解下,什么是庚日?什么时候开始三伏天?
古时候的人们经常使用一种纪年法,通过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组合来记录时间的变化,古时候也称这种方法为“六十甲子法”,这十天干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因为庚日属于十天干中,十天干就是十日,每十日就会出现一个庚日,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夏至过后的第三个庚日正好是“庚子日”,从夏至的6月21日开始计算,7月11正好是头伏的第一天,所以7月11日我们正是开始入伏。
三伏天一共多少天呢?
三伏天在民间有一个计算法则,有30天的情况还有40天的
夏天有三伏天,初伏是从哪天开始的?有什么规律?
我国古代有将“伏”表示天气热的意思。每年北半球“伏”天的开始多是在小暑后大暑前。天文历法规定,“伏”天为“三伏”,分别叫“头伏”、“中伏”、“末伏”(又叫一伏、二伏、三伏),总计30或40天。总的来说,“伏”的开始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决定的。按中国古代的干支纪年法规定,“头伏”始日必须是在“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一庚为10天),即常言“夏至三庚便是伏”。第三个带“庚”的日即为“头伏”开始之日,如1997年7月17日,经天干、地支配合排至该日时,为“庚申”日,恰好是第三个庚日开始,亦即“头伏”开始之日。在此必须强调指出的是:这种天干、地支的配合纪日是早在千百年前就开始了,且以此循环,当排至1997年阳历7月17日时恰为“庚申”日,并非当年临时现配合。通常每年“夏至”往往在6月21-22日,个别年份在6月23日。
以此推之,历年的“头伏”(又称初伏)开始在7月中旬。干支纪年法规定“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开始之日。而“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开始之日,即末伏是以“立秋”这个节气为起算点的,因此中伏到末伏就不一定是10天。干支纪年法同时还规定,“头伏”和“末伏”各10天固定不变。如有变动,就只有在“中伏”的天数上发生变动。“中伏”不是10天就是20天,绝对不允许出现中伏11天或12天或13天等等这样“带零头”的天数。因此,每年中伏天的天数不是30天就是40天。
今年是7月15日入伏,伏期40天。去年是7月20日入伏,伏期仅有30天。
为什么伏天的长短会不一样呢?
“伏”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农谚有“夏至三庚数头伏”,“秋后有一伏”的说法。按照干支纪日法,“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每10天就有一个庚日。今年6月21日是夏至,也是农历的“丙子日”,如此推算,7月15日正好是第三个庚日,所以今年7月15日入伏。但每年的入伏日期却又不相同。今年7月15日是入伏日,明年的同一天无论是公历还是农历都不可能是庚日。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入伏日,第四个庚日开始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末伏。因此,伏期的长短主要决定于中伏。夏至到立秋一般是47天,在一般情况下,7月19日以后入伏,中伏就是10天,7月18日以前入伏,中伏就是20天。今年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是7月25日,开始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8月14日,开始末伏,所以中伏有20天。
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6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今年夏至后的第3个庚日出现在7月15日,7月15日就开始入伏。7月25日为中伏的第一天,今年夏至到立后有5个庚日,因此,中伏是20天。
2024年入伏时间表 2024年入伏是哪一天
2024年入伏时间表 2024年入伏是哪一天2024年入伏的日期:2024年07月15日,星期一,甲辰年(龙年)六月初十。
2024年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2024年7月15日-2024年7月24日,共10天。
中伏:2024年7月25日-2024年8月13日,共20天。
末伏:2024年8月14日-2024年8月23日,共10天。
入伏是什么意思
入伏这个词汇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时候,秦国的记载中有关于入伏天的记载。在入伏之后,地面的湿度已经变大了,地面吸收的热量在增多,散发出来的热量很少,所以就让地面的热量沉积了,天气也一天一天的热了起来。在这个时候,进入了三伏天,地面的热量达到了一个最大的值,所以说这个时候的气温是最高的。同时,入伏的时间也是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的,长短也不一样,需要通过计算来得出结论。
入伏就是进入了三伏天的意思,从夏至日那一天开始往后数,等数到第三个庚日的时候就意味着进入了三伏天。但是这个庚日是不固定的,往往需要通过判断才能够得出来一个确切的答案。
三伏天天气非常炎热,要吃一些清热解暑的食物,促进身体散热,但是也不能贪凉,不能吃很多寒凉的食物,因为这样反而阻碍散热,更容易中暑。
入伏后的注意事项
1、夏季养生莫贪凉
预防中暑是大家首先想到的问题。夏季瓜果众多,特别是西瓜,确能解暑,但不可多食,因其性寒,日常可配些红糖姜茶以平衡其寒性。海带绿豆汤是很理想的清热解暑食物,海带能消痰软坚、泄热利水、止咳平喘,而绿豆清热解毒、消除暑热,一起煮汤味道也很特别。用10克荷叶,加6克金银花,再加10克党参,组成解暑益气汤,可以清解暑热,生津止渴,也非常不错,但身体偏虚寒的人应少吃。
中医认为,夏天是阳气最盛的季节,适合多吃些温性食物,助阳升发。阳气抒发出来,可以让毛孔张开,汗液排泄通畅无阻,就算暑气逼人,也能及时散热,不致于出现中暑的现象。相反,如果为了一时痛快,大吃寒凉性食物,身体的气血遇热则行,遇冷则凝,反而将散热渠道堵塞了,更容易中暑。
2、食物清淡能养生
在食物“补养”方面,因为三伏天天气炎热,出汗甚多,加上昼长夜短,睡眠时间相对较少,因此能量消耗甚大,需要有合理的饮食来支持,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补养”。这时节不适合吃得过于荤腥油腻,对于一般的人,三分荤七分素比较合理。
盛夏常出现胃胀、食欲不振的问题,可饮用香气浓郁的花草茶以醒脾,还可以用猪脾与姜丝爆炒后隔水蒸熟来吃,有健脾开胃的功效;草果去心去皮,切细,与羊肉、生姜、料酒同放炖锅中,加水炖熟佐餐,能温中燥湿,开郁消食;对于胃虚寒者,可用花椒、胡椒炖鸡肾,能温中止痛助消化;用当归黄芪炖石斑鱼,能补气血,益精髓,对于气血两虚而常出现心悸患者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