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上一句是怎么说的?
“敢叫日月换新天”的上一句是“为有牺牲多壮志”,这两句诗出自现代诗人毛泽东所做的一首七律《七律·到韶山》,韶山,一名韶山冲,在湖南湘潭西北90里,是毛泽东的故乡。《七律·到韶山》通过对韶山人民革命历史的回顾,以及对人民公社社员通过热情劳动而喜获丰收的描绘,赞扬了革命人民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歌颂了中国人民战天斗地的风貌,鲜明地体现了毛泽东高远的思想境界。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下一句是怎么说的
敢叫日月换新天的下一句诗是: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敢叫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这句话出自《七律·到韶山》,《七律·到韶山》是一首七言律诗,记述了作者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时的真实感受。《七律·到韶山》通过对韶山人民历史的回顾,以及对人民公社社员通过热情劳动而喜获丰收的描绘,赞扬了人民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歌颂了中国人民战天斗地的风貌,鲜明地体现了作者高远的思想境界。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攀登者》:誓死也要日月换新天
好一句让全世界看到中国人 ,中国人。就是这样一句老队长临死前说的话,让他们不管小情小爱,不管白浪冲天,不管风暴雪崩,甚至不管生死存亡,也要一次又一次冲险峰,踏雪崖,也要让中国,中国的国旗,中国的五星红旗稳稳的扎在最高最顶的珠穆朗玛峰上。
01钟山风雨,登峰未能造极,是遗憾
上世纪60年代,我国不仅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而且又遭到苏联撤机器,中苏关系恶化等严峻形式。
然而就是在这举步维艰的时刻,中国人凭着顽强的,不服输的,刚烈的意志成功登上了珠穆拉玛峰。
电影《攀登者》再一次让我们见证中国人的不屈天地,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血肉精神。由吴京主演的担任中国登峰队长的方五洲带领队员曲松林等数人首次完成登峰,却为了拯救被雪崩击走的曲松林,而放弃他手中的摄像机。为此,中国登峰队没有留下证据,这也间接成为了国际不实舆论的原因之一。
舆论的压力,曾一度让方五洲揪心,战友解散,不被人承认,甚至与心爱的樱子错过了十五年的情月。那间破工厂,被两人叫做无人间的破工厂再也没有他的脚步。
02再次受命,纵横驰骋立滔天
70年代,国家决定再次组建中国登山队,举行珠穆拉玛峰地区综合考察,测量珠峰新的高度,而方五洲和他的昔日战友很荣幸的接到了国家的再次批请。
奉命再次登峰,他们知道这次必须用“一百分”的力气,向那些质疑的声音,向世界证明中国的实力,中国人的拼力。
他们在珠峰下面安营扎寨,每日训练。 拖重30斤的大马轮,绑着铁链攀登梯子,在缺氧的铁盆里着水呼吸。 困难的是还要在规定的三分钟内完成这些具有高难度的,累死人的训练。训练过时,还要继续训练,否则会被打到低级组,或者直接送下山。
经过日日训练,他们也终于等到了“窗口期”,所谓“窗口期”,即是在每年5月中旬至下旬,气候转暖,能见度提高,这时雨雪天气较少,被视为最佳冲顶期。
他们带好沉甸甸的武备,再次踏上珠峰,过崖桥,登雪山,这一阶段一切都如原来想的顺利。然而,在第二阶段时,忽如其来的十级以上的大风暴,连带雪球,枯崖悬岸的裂变,令他们措手不及,一人腿折,多人受伤。他们只好无功而返。
03白浪奔腾急,我们是扛起祖国的硬汉
登峰失败后,回营继续观察珠峰气候变化,终于又等来了一个“窗口期”。
作为摄影师但是缺少登峰经验的青年李国梁同志,主动提出要再次带领队员登峰,并已写好请战书。然而,作为队长的方五洲并不同意。
尚是青年的他们,凭着激情,任着使命,再次登峰。不料,接到通知,最适合登顶的“窗口期”已经过了,而且又遇到了超过十级的大风暴。
然而由于曲松林的错误指挥和李国梁的誓死登封,他们,继续登峰,终被千斤雪球冲击到悬崖峭壁,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选择隔断绳索,把相机扔给队友,把死亡扔万渊。
04是无畏的信仰,激励他们赖以拄其上
在中央气象局宣布已经没有“窗口期”,国庆准备撤回时,樱子在连续探测75天珠峰天气后,提出仍有一个短暂的“窗口期”。
可是,李国梁的死,给曾经义无反顾,誓死登山的曲松林重大的打击,大家纷纷不同意再次登山。
凭着对科学的信任何无畏艰苦的登峰的信仰,方五洲决定再次登山。
不幸的是, 在北坳,遇到了倒海翻江卷巨澜的雪崩,惊回首,队员即将被从雪峰上滚下的庞大的,密不透风的雪球砸住,方五洲以自己的身躯抗住了雪球。 幸运的是,生命以秒计算的他并没有被这雪球打垮。
他静静地躺在雪堆里,一动不动,像火烧的邱少云。在被队员们紧急呼救后,醒来的他仅仅低着声音说一句“我刚才只是歇一下。”
啪啪身上的雪冰,他接到樱子的信号,她也跟随他来珠峰。彼时,樱子已经患上肺水肿,再加上极寒的天气,与他通话后一倒而去了。
爱人的离去,雪球滚在身上的疼痛,极寒极恶劣的风暴天气,向天发誓,我要成为世界的眼睛,我要成为中国的骄傲。
终于,苦心人天不负,他们一行九人,登上了所谓世界第一高的珠穆拉玛峰。
国旗扎峰,脚踏世界之巅,他再次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的精神,中国的信号,中国的高度。
巾帼皆有凌云志,敢叫日月换新颜什么意思
意思是以后若能大展宏图的话,会让整个国家都因为他而改变。原话是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上一句是为有牺牲多壮志。出自七言律诗《七律·到韶山》。
《七律·到韶山》通过对韶山人民革命历史的回顾,以及对人民公社社员通过热情劳动而喜获丰收的描绘,赞扬了革命人民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歌颂了中国人民战天斗地的风貌。
胡松涛人民敢叫日月换新天美文摘抄
中国是中国人民的。毛泽东在七大报告中反反复复地说“人民”——“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毛泽东把“为人民服务”定为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宗旨”是最高的“教义”,最高的意图。
在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指引下,共产党人做人民的勤务员,当老百姓的公仆,做群众的小学生。为老百姓着想,替老百姓说话,为老百姓干事,让“大家都没有痛苦,大家有饭吃,大家有衣穿,大家有工做。”“为人民服务”成为中国共产党文化谱系中最重要的标识。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建立起人民群众——人民政党——人民领袖之间紧密联系又相互促进的亲密关系。作家吴伯箫离开延安时说:“从延安出来,人们第一个记得‘为人民服务’。”美国纽约《先锋论坛报》记者斯蒂尔在访问延安十天后也感慨地说:“我觉得在延安的访问中,……体味到共产党常常说的‘为人民服务’,在延安所亲见的各种具体事实,我认为这是货真价实的。……真的,我要是在延安住上十一天,那我一定也会将变成一个共产主义者。”
“为人民服务”宗旨,引领着中国共产党人走向胜利。
一位战士的牺牲
一篇名文的诞生
1944年,延安革命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如火如荼。
1944年2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为更好地完成生产任务,在安塞县楼萍乡石峡峪村以西建立了一个农场,从警备团、社会部等抽调人员组成近三十人的生产队,由社会部的宫韫书任队长,毛泽东警卫班的警卫战士张思德任副队长。生产队的任务是:在解决自己口粮之外,每年上缴一百石小米和十万斤木炭。
张思德是四川人,穷苦人家出身。他是一个从小没娘的苦孩子,1933年参加红军,历经战火的磨砺,当过机枪手,做过地下交通员,长征中三过草地,还是一名优秀班长。大生产运动中,他是纺线能手、开荒高手、烧炭的行家里手,还有一双打草鞋的巧手。1942年10月部队整编,中央军委警卫营与中央警卫教导大队合编为中央警备团,组织决定张思德由班长改为战士,他毫无怨言,积极工作,被中央警备团评为“即知即行的模范”。张思德中等偏上的个头,长方形脸上长着一对浓眉大眼,厚嘴唇,为人老实厚道,性格随和,不太爱说话,跟战友们相处得非常融洽。1943年春,组织选派他到毛泽东警卫班当警卫战士,张思德从此成为一名忠诚的枣园哨兵。张思德工作认真踏实,不计名利,干一行爱一行,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印象。
进山之前,张思德在毛泽东的窑洞前站了最后一班岗。下哨时,他面对毛主席窑洞的灯光,举起右手,行了一个庄严的军礼。就这样,他悄悄地与毛主席、与他热爱的哨位告别了。
荒山野岭,没有路,没有水井,没有窑洞,甚至缺乏劳动工具,一切都是从零开始。一镐一锄,一草一木,一点一滴,挖窑、打井、修路、种地……踏着晨光上山,一直干到星星跳进蓝色的夜幕,哪里最累哪里就有张思德的身影。春天的野百合花开了,又谢了。经过一个春天的劳作,大片的荒地开垦出来。眼看着谷子、糜子、玉米一天天长高长大。到了秋天,野山坡上是红艳艳的山丹丹花,新垦的土地上铺满了黄澄澄的谷穗,那玉米棒子像游击队员腰里的手榴弹。
9月5日,秋风习习,细雨蒙蒙。张思德起得早,他和王玉森、石仓一起来到山上,为一口新挖的炭窑加固窑壁,修补烟囱。张思德在最里面挖,石仓在窑口里面向外送土,王玉森在窑口外向外铲土。雨越下越大,小石对张思德说:“班长,雨下大了。”张思德从窑洞里钻出来,拿着一条麻袋,把它披在小石身上。小石推让说:“班长,我不冷。”张思德说:“你披上,里面暖和。”说着,又钻进窑洞铲土。上午十点多,张思德发现窑洞顶上噼噼啪啪地往下掉碎石,他大喊一声:“快跑!”天一下子黑了。王玉森听到一声沉闷的轰隆,眼看着炭窑突然坍塌,张思德和小石被埋在里面。王玉森一边喊叫救人,一边挖人。几个战友很快救出了石仓。石仓说:“张班长还在里面,赶快救他。”人们挖到张思德的时候,看见张思德双手紧紧地握着小铁镐。人们连忙把张思德拉出来,听到张思德胸腔里咕噜一声响,血从嘴里流出来。大家把张思德放平,拼命地呼唤他。这时,张思德已经停止了呼吸。他的生命停留在29岁。
张思德牺牲的消息,中午就传到了中央警备团。
中央警备团警卫队队长古远兴向毛泽东主席报告了张思德牺牲的消息。
毛泽东放下笔,详细了解张思德牺牲的经过,默然良久。他说:“张思德是好战士,站岗放哨,还陪我外出过,很熟悉。”一个普通战士的死,引起最高领导人的重视。“前方打仗死人是没有办法的事,可后方劳动生产也死人,不该呀!”毛泽东问:“他的后事,怎么处理呀?”
古远兴想也没想说:“就地掩埋。”战争年代死人是很平常的事情,一个冲锋下来就倒下几个人,哪里黄土不埋人?古远兴打算把张思德就地埋在山里。
“你敢!赶快派人,把人抬回来。”毛泽东看了古远兴一眼,说:“小古呀小古,古人说,落叶归根,入土为安。张思德是四川人,他牺牲了,虽然回不了老家,我们也不能把他埋到荒天野地里哟!”
有人说:“安塞县石硖峪不通汽车,烧炭的地方还在石硖峪西面的大山里,车子根本开不进去。”
“车子进不去,你们想办法用担架或骡子驮,总之,要想办法把遗体运回来。”毛泽东交代说,“第一,要把张思德身体洗干净,穿上新衣服,入殓前要派战士给他站岗;第二,买一副棺材,运回延安;第三,要给他开个追悼会,我要参加,还要讲话。”
9月8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白露,一向秋高气爽的延安,这天变得天低云暗,山沉河闷。下午两点左右,毛泽东和任弼时、李富春、叶剑英、王稼祥在社会部副部长李克农和警备团团长吴烈的陪同下,来到张思德追悼会会场。毛泽东率领全体人员向张思德遗体默哀后,警备团政治部主任张廷桢致悼词。随后,毛主席缓步走上台发表演说: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毛泽东拔擢了张思德身上的优秀品质,把张思德寻常的、朴素的精神升华为共产党人必须践行的革命宗旨,第一次清澈澄明地阐述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宣示了共产党的人民哲学。张思德的牺牲,还激发了毛泽东对生与死的思考。他挖掘革命者生与死的意义,论述了为人民而生、为人民而死的人生观,反映了毛泽东的生死哲学。
1944年9月21日,延安《解放日报》头版头条刊登新闻稿:“警备团追悼战士张思德同志,毛主席亲致哀悼《为人民的利益而死,是死有重于泰山》。”《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中,毛泽东亲自把他在张思德追悼会上的祭文定名为《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通过这样一篇不同于历代所有祭祀之文的文章,以一种不同寻常的体裁,化沉痛而为思想,说死者而为生者,实现了另一个伟大的诞生——承载着中共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张思德”的诞生。张思德成为毛泽东建构中国共产党价值体系的关键性人物,《为人民服务》成为承载中国共产党文化的重要载体。
《为人民服务》以最简洁的语言承载了共产党人的宗旨,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人生观。毛泽东最重要、最核心的思想凝聚于这篇短小精炼的《为人民服务》之中。“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依托《为人民服务》这个文本,并且溢出这个文本,为中国共产党人立心,为中国人民立命,为中国大地开太平,透彻地指明了共产党人为谁而活、为谁而死的问题,高简不饰地讲述了属于精神的、灵魂的、情感的、道德的东西,展示出共产党人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基督教不是有《圣经》吗?《为人民服务》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圣经”。佛教不是有《心经》吗?《为人民服务》就是共产党人的“心经”。佛家不是说《金刚经》能破能断一切迷吗?学习、坚持和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认清生与死的辩证关系,就能破除一切迷茫,应对一切困难,战胜一切妖魔鬼怪。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以生死相许,前仆后继,用血肉筑起了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
……
胡松涛,作家,学者。著有《毛泽东影响中国的88个关键词》《辋·王维》《〈心经〉初见》《民间的阳光》《嚼雪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