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谁呀?

baihua 9 0

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谁呀?

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谁如下:

“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刘禅。

乐不思蜀(lè bù sī shǔ),蜀:三国时期的蜀汉,始于昭烈帝刘备,终于汉怀帝(刘渊追谥)刘禅。意思是很快乐,不思念蜀国。原义指蜀后主刘禅甘心为虏不思复国。后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出自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正音:lè?:不能读作“yuè”。?

辨形:蜀:不能写作“属”。

辨义:“乐不思蜀”与“乐而忘返”有别:“乐而忘返”无“忘本”的意思;“乐不思蜀”则有“忘本”之意。

近义词:流连忘返、乐而忘返、乐不可支。

反义词:狐死首丘、归心似箭、落叶归根、恋恋不舍。

三顾茅庐,七步成诗,神机妙算,乐不思蜀,指鹿为马,三让徐州,探囊取物,害群之马,舌战群雄讲的是谁?

作业题 帮帮忙
三顾茅庐——刘备、诸葛亮
这个是非常有名的礼贤下士的故事,基本上妇孺皆知。
七步成诗——曹植
曹家三父子——曹操,曹植,曹丕,三个人都有一定的文学造诣,其中曹植后世的名声更大,“七步成诗”讲的是曹操死后,曹丕害怕自己才华横溢的弟弟曹植与他争权,所以找个机会要为难曹植,限令他七步之内做成一诗,后来延伸为一个成语,用以形容才思敏捷。
南朝 刘义庆《世说新语 文学》:“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愧色”
神机妙算——诸葛亮
好像没什么典故,一般神机妙算都用来形容智谋无穷,历史上不只是“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比如刘基,大家也爱用神机妙算来形容他。
乐不思蜀——刘禅
《三国志 蜀志 后主传》:“司马文王(司马昭)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指鹿为马——赵高
《史记 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三让徐州——陶谦
探囊取物——张飞
《三国演义》第五回:“吾斩众诸侯首级,如探囊取物耳”
害群之马——李亨
出自:《庄子·徐无鬼》:“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黄帝到具茨山去拜见大隗,正巧遇上一位牧马的少年,便向牧马少年问路,说:“你知道具茨山吗?”少年回答:“知道。”又问:“你知道大隗居住在什么地方吗?”少年回答:“知道。”黄帝说:“这位少年,真是奇怪啊!不只是知道具茨山,而且知道大隗居住的地方。请问怎样治理天下。”少年推辞不说,黄帝又继续追问。少年说:“治理天下,这与牧马有什么两样呢?也是去掉其中不好的马罢了。”黄帝听了叩头至地行了大礼,口称“天师”而退去。
舌战群雄——诸葛亮
这个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诸葛亮前去江东说服孙权联合抗曹,或许有意或许无心,诸葛亮在谒见孙权之前遇见一帮子不愿意联合抗曹的江东巨儒,读书人见面嘛,泡沫星子横飞,诸葛亮智慧过人,将尔等一一说败,这就是“舌战群雄”,也做“舌战群儒”。详情请参照《三国演义》

以上是我的个人答案,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愿能给你帮助。
——岩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写出下列成语故事的主人公 围魏救赵-()卧薪尝胆-()入木三分-()乐不思蜀-()

准确+准确!!!
1.卧薪尝胆(勾践)2.破釜沉舟(项羽)3.闻鸡起舞(祖逖) 4.凿壁借光(匡衡)5.负荆请罪(廉颇)6.完壁归赵(蔺相如) 7.鞠躬尽瘁(诸葛亮)8.乐不思蜀(刘禅)9.入木三分(王羲之) 10.图穷匕现(荆轲) 11.三顾茅庐(刘备) 12.杀妻求将(吴起) 13.四面楚歌(项羽)14. 煮豆燃萁(曹植) 15.背水一战(韩信) 16.指鹿为马(赵高) 17.纸上谈兵(赵括)18. 叶公好龙(叶公) 19.精忠报国(岳飞)20. 铁杵成针(李白) 21.精兵简政(李鼎铭) 22.南柯一梦(唐代淳子棼)23.东施效颦(东施)24.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元景皓)25.赴汤蹈火(三国魏.嵇康)26.江郎才尽(江淹)27.多行不义必自毙(春秋时期“共叔段”)28.投笔从戎( tóu bǐ cóng róng )(班超)29.鹤立鸡群(晋朝嵇绍)30.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韩信)31.东窗事发( 秦桧) 32.围魏救赵(孙膑) 33.东山再起(谢安) 34.程门立雪(杨时)35.汗流浃背(杨敞,周勃)36.期期艾艾(qī qī ài ài):(周昌,邓艾) 37.百步穿杨(春秋战国养由基*楚国人)38.洛阳纸贵——左思 39.横槊赋诗——曹操40.慷慨悲歌—— 荆轲 41.约法三章——刘邦 42.手不释卷(汉光武帝刘秀(不是吕蒙,是孙权给吕蒙讲的光武帝的故事) 43.画龙点睛:梁代画家 {张僧繇(yóu )} 44.围魏救赵:(孙膑)45.神机妙算:诸葛亮 46.三顾茅庐:刘备 诸葛亮战国: 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秦 :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

"程门立雪","乐不思蜀","胸有成竹","纸上谈兵","闻鸡起舞",这五个成语所叙述故事的主人公分别是谁?

人名``~~
? 程是指宋代理学家程颐。立雪是指学徒站在雪中虔诚求道。“程门立雪”的原意是说:冒着大雪在程颐
门前站着。用来形容尊敬老师,虔诚求教。

这则成语出自《宋史·杨时传》。杨时和游酢去拜会当时著名的理学家程颐。程颐正在闭目养神,杨
时、游酢二人恭敬地站在一旁,等了很长时间。程颐醒来,门外已雪深一尺。后人就以“程门立雪”作为尊
师重道的范例。“程门立雪”也可说成“立雪程门”。

程颐,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他与兄长程颢都是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被世人称为二程。他们出
身于官宦世家。兄长程颢字伯淳,长期居住洛阳聚徒讲学;程颐前后从事讲学和著书达30余年。二程思想
各有侧重,程颢著有《定性书》、《识仁篇》等,程颐则有《易传》、《颜子所好何学论》传世。因二人在
重大问题上意见一致,后人对他们的思想言论不加细分,便将两人的语录和著作合编成《二程全书》。

现在,河南嵩县的程村,就是二程故里。村东还遗存有石碑一座,上书“圣旨”,下书“两程故里”。
村中遗存有二程祠一座,祠中有道学堂大殿和两座讲堂,“程门立雪”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

程颢、程颐在前人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哲学思想。他们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万事万物
都是由“道”派生出来的,君王要治理好国家,必须“行以顺道”,以德为主,与法制兼顾。这些思想自成
一家,独成体系。因二程一生主要活动在洛阳,所以,后人就把他们创立的这套思想体系称为伊洛学派。后
来,经过朱熹的提倡、研究和深化,最终使二程的理学思想发展为“程朱理学”。

乐不思蜀
蜀后主刘禅投降后,司马昭设宴款待,先以魏乐舞戏于前,蜀官伤感,独有后主有喜色。司马昭令蜀人扮蜀乐于前,蜀官尽皆堕泪,后主嬉笑自若。酒至半酣,司马昭谓贾充曰:“人之常情,乃至于此!虽诸葛孔明在,亦不能辅之久全,何况姜维乎?”乃问后主曰:“颇思蜀否?”后主曰:“此间乐,不思蜀也。”

人们常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称作“乐不思蜀”。这个典故就产生于三国时的洛阳。

胸有成竹

北宋画家文同,字与可。他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文同画竹的妙诀在哪里呢?

原来,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样的竹子,无论春夏

秋冬,阴睛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

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

到书房,铺纸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目积月累,竹子

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

中,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站,平日观察到的各种形态的竹子立刻浮现在眼前。所以每次画竹,他都

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

当人们夸奖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

有位青年想学画竹,得知诗人晁补之对文同的画很有研究,前往求教。晁补之写了一首诗送给他,其

中有两句:“与可画竹,胸中有成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谷偃竹记》。“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

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纸上谈兵

出 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闻鸡起舞
东晋初年,中原地区沦丧于胡人之手,皇室贵族只求偏安江南,对收复中土缺乏斗心,只知苟且偷生。虽然如此,仍有一些爱国之将,每每以北伐为任,时刻希望收复中土,而祖逖就是其中志士。

祖逖(266—321),字士稚,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人。

祖逖年青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练。这就是成语闻鸡起舞的来源了。

儿童睡前有声成语故事,乐不思蜀

儿童睡前有声成语故事,乐不思蜀

成语: 乐不思蜀
所属朝代: 三国时代
拼音: lè bù sī shǔ
出处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解释
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典故
公元223年,蜀汉的建立者刘备因病去世。他16岁的儿子刘禅即位,称后主。刘禅是个昏庸无能的人,即位初由于丞相诸葛亮等人的辅佐,还能很好治理国家。后来辅佐他的人先后去世,自己又只知道玩乐,因此把国家治理得越来越糟糕,国势日趋衰弱。
公元263年,魏国大将邓艾攻下绵竹,大军直逼成都。刘禅投降,当了俘虏,蜀汉灭亡。魏帝曹奂命刘禅迁到魏国都城洛阳居住,并封他为安乐公,给予他很多赏赐。刘禅对此很满足,心安理得地在异国他乡重过享乐生活。
一天,晋王司马昭请刘禅饮酒。席问,特地为他表演蜀地歌舞。在场的蜀汉旧臣看了,触景生情,十分难过,有的还掉下了眼泪。只有刘禅观看得津津有味,乐不可支,全无亡国之恨。司马昭见到这种情况后,私下对一位大臣说:“一个人竟糊涂到这等程度,真是不可思议。如此看来,即使诸葛亮还活着,也不能保住他的江山!”
还有一次,司马昭故意问刘禅说:“你思念蜀地吗?” 刘禅回答道:“这里很快乐,我不思念蜀地。”过了一会,后主起身上厕所,原在蜀汉任职的郤正跟到廊下,暗地里对刘禅说:“今后大将军再问您是否还思念蜀地,您应该哭着说,我没有一天不思念。这样,您还有希望回到蜀地去。”不久,司马昭果然又问刘禅是否还思念蜀地,刘禅照郤正教的说了,还勉强挤出了几滴眼泪。不料司马昭已知道郤正教刘禅说这话的情况,听后哈哈大笑,当场点穿,刘禅只得承认下来.

乐不思蜀 南柯一梦的成语故事

乐不思蜀_成语解释
【拼音】:lè bù sī shǔ
【释义】: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出处】:《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南柯一梦_成语解释
【拼音】:nán kē yī mèng
【释义】:形容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出处】: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乐不思蜀的故事

乐不思蜀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矣,而况姜维邪?”
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王若后问,宜泣而答曰:先父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选自《三国志》)
蜀后主刘禅投降后,司马昭设宴款待,先以魏乐舞戏于前,蜀官伤感,独有后主有喜色。司马昭令蜀人扮蜀乐于前,蜀官尽皆堕泪,后主嬉笑自若。酒至半酣,司马昭谓贾充曰:“人之常情,乃至于此!虽诸葛孔明在,亦不能辅之久全,何况姜维乎?”乃问后主曰:“颇思蜀否?”后主曰:“此间乐,不思蜀也。”
人们常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称作“乐不思蜀”。这个典故就产生于三国时的洛阳。

成语故事中的 主人公是谁? 乐不思蜀

刘禅

有谁知道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禅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来形容有些人安于现状,乐而忘返。还形容有些人乐而忘本。

《乐不思蜀》中除了乐不思蜀还有哪个成语?

乐不思蜀近义词:
乐而忘返、流连忘返

乐不思蜀的故事50字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

三国时,蜀国的刘备在驾崩之后,把皇帝的位置传给他的儿子刘禅,并请丞相诸葛亮来辅佐刘禅治理国家。刘禅有个小名叫做阿斗,阿斗当了皇帝后,每天只会吃喝玩乐,根本不管事,还好有诸葛亮帮他撑著,蜀国才能一直很强盛。可是,当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国马上派兵来攻打蜀国,蜀国不但打不过魏国,阿斗还自愿投降,带着一些旧大臣到魏国去当“安乐公”,继续过著吃喝玩乐的日子,完全忘记自己的国家已经灭亡了。有一天,魏国的大将军司马昭请阿斗吃饭,故意叫人来表演蜀国的杂耍,想羞辱这些蜀国来的人。旧大臣们看到这些蜀国的杂耍,都非常的难过,可是,阿斗却高兴地拍着手说:“好耶!好耶!真是好看耶!”一点也没有伤心的样子。后来,司马昭故意讽刺阿斗说:“怎么样!在这里过的开心吗?想不想蜀国呀?”没想到,阿斗居然开心地说:“此间乐,不思蜀。”意思是说:“不会呀!在这里有得吃有得玩,我呀!一点也不会想念蜀国呢!”司马昭听了以后,在心里窃笑:“真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呀!难怪会让自己的国家给亡掉!”
后来,大家就用“乐不思蜀”来形容一个人过的很开心,都忘记要回家!

乐不思蜀的故事200字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矣,而况姜维邪?”
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王若后问,宜泣而答曰:先父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选自《三国志》)
蜀后主刘禅投降后,司马昭设宴款待,先以魏乐舞戏于前,蜀官伤感,独有后主有喜色.司马昭令蜀人扮蜀乐于前,蜀官尽皆堕泪,后主嬉笑自若.酒至半酣,司马昭谓贾充曰:“人之常情,乃至于此!虽诸葛孔明在,亦不能辅之久全,何况姜维乎?”乃问后主曰:“颇思蜀否?”后主曰:“此间乐,不思蜀也.”
人们常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称作“乐不思蜀”.这个典故就产生于三国时的洛阳.
当时魏军入川,蜀后主刘禅投降,被送到洛阳.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僮婢百人.刘禅为表感谢,特意登门致谢,司马昭于是设宴款待,并以歌舞助兴.当演奏到蜀地乐曲时,蜀旧臣们油然诵起国破家亡的伤怀之情,个个泪流满面.而刘禅却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你思念蜀吗?”刘禅答道:“这个地方很快乐,我不思念蜀.”他的旧臣谷正闻听此言,连忙找个机会悄悄对他说:“陛下,等会儿若司马昭再问您,您就哭着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果然又发问,刘禅赶忙把谷正教他的话学了一遍,只是欲哭无泪.司马昭听了,说“咦,这话怎么像是谷正说的?”刘禅惊奇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开了.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从此就再也不怀疑他.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了余生,传下了这令人捧腹的“乐不思蜀”典故.
可刘禅真的一点也不思念蜀国吗?刘禅在“乐不思蜀”的伪装之下,每当夜静无人之际,恐怕不止一次地对着西南方向感泣!……刘禅乃是位非凡的智者,他将“大音无声”这一境界演绎到极至的同时,也使他最终避开了杀身之祸.莎士比亚说过:“装傻装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他必须窥伺被他所取笑的人们的心情,了解他们的身份,还得看准了时机;然后像窥伺着眼前每一只鸟雀的野鹰一样,每个机会都不放松.这是一种和聪明人的艺术一样艰难的工作.”
刘禅亡国之后,作为亡国之君,不仅自家生命,而且包括对蜀地百姓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里.自己的待遇,直接影响晋国对蜀地百姓政策的宽松.所以,刘禅必须装憨卖傻,处处隐藏自己才能,才能瞒天过海,养晦自保.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后,潜藏着过人的狡诈和机智.作为三国中最弱的一方,刘禅能领导蜀国41年,既避免了班子内部互相倾轧,也没有隔几年发动一次大的运动,而政权稳固.在国家人民去留之际,后主看重的是人民的现实利益,摈弃了面子政治,减少了生命财产的无谓牺牲.他被俘后的傻态,只是他身处险境采取的明哲保身的韬晦之汁而已.如果刘禅不“乐不思蜀”那么他以后连思蜀的机会恐怕都没有了,他的确是智慧超群啊!
刘禅(207-271),字公嗣,蜀汉后主,做了四十二年的皇帝.公元二二三年,刘备病逝,刘禅继位成为新皇帝.年轻的刘禅尊诸葛亮为相父,蜀汉政事全归诸葛亮所有.其后,诸葛亮北伐,刘禅本不赞成北伐,但也拦不住诸葛亮.二三四年,诸葛亮病逝,刘禅亲自素服将诸葛亮灵柩迎回.在处理魏延和杨仪的问题上,刘禅明显站在了魏延一边.他见魏延被杨仪派人杀害,就立即将杨仪贬为庶人,并改任蒋琬为大将军.其后蒋琬、费祎二人先后执政,两人死后姜维执政,开始再度北伐.刘禅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看着蜀汉一步步走向灭亡.二六三年,邓艾四年围住成都城,刘禅开城门投降邓艾,被司马昭封为安乐公.
历史上的刘禅并不算是十足的昏君,因为在蜀汉他很少下过真正属于自己的圣旨.但后人已将刘禅逐步丑化成一无所事的人了.其实只要认真想一想就会明白,三国时期作皇帝时间最长的就是刘禅,如果他真是昏庸到了极点,怎么会坐那么时间的皇位?
刘禅“乐不思蜀”完全是明哲保身的韬光养晦之汁!

乐不思蜀是成语


乐不思蜀
lè bù sī shǔ
[释义] 蜀:指三国时蜀国。蜀后主刘禅投降司马昭后;被安置在洛阳仍过荒淫生活;快乐得不想回国。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
[语出] 清·王韬《淞隐漫录》:“如果没于洪涛;获此妙境;真觉此间乐不思蜀矣。”
[正音] 乐;不能读作“yuè”。
[辨形] 蜀;不能写作“属”。
[近义] 乐不可支 乐而忘返
[反义] 叶落归根 恋恋不舍
[用法] 多用于形容人到了好的环境中而忘了本。含贬义;多用在书面语里。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紧缩式。
[辨析] ~与“乐而忘返”有别:“乐而忘返”无“忘本”的意思;~则有“忘本”之意。
[例句] 你到了外国;可不能~;忘记养育你的故乡故土啊!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