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晚年见到朱允炆了吗?一别经年再相逢恍若隔世
建文帝朱允炆自靖难之役后就不知所踪,生死不明。朱棣当上皇帝之后,虽然也派人到处寻找过他,但是也一直没有消息。有人说朱允炆没有在大火中被烧死,而是出家了。朱允炆如果活着的话,那朱棣晚年见到朱允炆了吗?为什么一点有关朱允炆的消息都没有?朱棣晚年召见一位大臣,从此不再寻找朱允炆
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以计(以装疯麻痹张昺、谢贵二人)擒杀张昺、谢贵,并命燕府护卫指挥张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夺北平九门,遂据北平。后以尊祖训、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国“靖难”为名,誓师出征。虽然朱棣一开始的兵力和明朝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但是,朱棣越战越勇,实力越来越强。到了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终于取得胜利,在南京称帝。值得注意的是,朱允炆于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时驸马都尉梅殷在军中,从黄彦清之议,为发丧,追谥孝愍皇帝,庙号神宗,壬午以后谥不行。由此,虽然朱棣登基称帝,但是,因为没有掌握建文帝的确切下落,朱棣的内心一直耿耿于怀。不过,到了朱棣63岁时,半夜召见一位大臣,从此不再寻找朱允炆。
具体来说,建文帝朱允炆在大火中驾崩,而有人说他逃走了,还有许多旧臣随从。因此,朱棣虽然坐上了皇位,但是,其皇位毕竟是造反得来的,可以说是名不正、言不顺。与此相对应的是,朱允炆则是朱元璋确定的继承人,所以朱允炆如果还活着的话,无疑会对朱棣的皇位造成一定的威胁。在此基础上,朱棣派了一位大臣在外暗访建文帝踪迹,这位大臣就是胡濙(yíng)。
胡濙(1375年-1463年9月20日),字源洁,号洁庵。武进(今江苏武进)人。胡濙出生于朱元璋在位时,建文二年(1400年),也即靖难之役爆发后,胡濙中进士,被建文帝授为兵科给事中。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即位,胡濙升任户科都给事中。
众所周知,虽然朱棣是成功登基称帝了,但是,建文帝朱允炆却在一场大火中消失了,也即朱允炆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让朱棣始终耿耿于怀。于是,朱棣将暗访建文帝下落的重任,交给了胡濙。自永乐五年(1407年)起,胡濙连续14年在外探寻朱允炆的踪迹。并且,除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胡濙还将明朝各地的民间隐情报告给朱棣。就后者来说,也非常关注各地的民间隐情,比如他恢复设立的锦衣卫,就有类似的职责。
在外寻找建文帝的过程中,胡濙的母亲去世。对此,作为儿子的胡濙,自然想要回去守丧。但是,冷酷的朱棣拒绝这一非常合理的请求,当然,为了补偿胡濙,朱棣将升为礼部左侍郎。永乐十七年(1419年),胡濙以礼部左侍郎的身份出巡江、浙、湖、湘各省府州,再次寻找建文帝。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对于胡濙来说,终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获得了建文帝的消息,并快马加鞭地赶回朝廷,准备将这一消息报告给朱棣。而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时,朱棣已经63岁了。不过,朱棣当时不在京城,而在北方边境重镇宣府,于是胡濙又飞奔到宣府去拜见朱棣。
当时已经是半夜了,朱棣已经睡着了。很可能之前朱棣和手下说,只要胡濙求见,不管任何时候我都会见他。所以,手下喊醒了朱棣,而胡濙把自己所了解到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朱棣。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明史》等史料中,没有记载朱棣和胡濙交谈的内容,因为朱棣将身边的侍卫、太监都撤走了。但是,《明史》中用“(胡濙)漏下四鼓乃出”记载了两人交谈的时间比较长。
最后,漏下四鼓,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两点左右,也即朱棣和胡濙至少交谈了两个小时甚至更久。因此,非常明显的是,胡濙一定带来了建文帝的准确消息,才让两人交谈了这么久的时间。并且,自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这一次和胡濙深聊之后,63年的朱棣“至是疑始释”,他对建文帝朱允炆的去向终于释然了,从此不再寻找建文帝。在此之前,朱棣曾通过郑和下西洋的方式来侧面和间接打探这位侄子的下落。
但是,在和胡濙深聊之后,朱棣停止了郑和下西洋(第七次下西洋发生在明宣宗时期,非朱棣所为),这说明朱棣已经确定了建文帝的下落,而且基本上确认了朱允炆不会再威胁到自己的皇位了。也即不管怎样,朱棣终于解开了一个心结。一年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8月,朱棣死于第五次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明英宗天顺七年(1463年),胡濙以八十九岁高龄逝世,获赠太保,谥号“忠安”。对于胡濙来说,将朱允炆的下落作为一个和朱棣之间的秘密,至死没有像其他人透露半句。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请问有谁知道明成祖朱棣当年是如何节节攻打到南京的???
历史上称为“靖难之役”,具体经过如下:燕王起兵
洪武三十一年十二月,为了提防燕王造反,朱允炆派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都指挥使谢贵、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随后又命都督宋忠屯兵驻开平,并调走北平原属燕王管辖的军队。 燕王朱棣见到几位藩王先后被削,明白如此下去必无法逃过此劫,立即诱杀了前来执行监视逮捕任务的将臣,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起兵反抗明朝中央政府。 朱元璋当国时,恐权臣篡权,规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他在《皇明祖训》中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朱棣以此为理由,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须加诛讨,并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靖祸难之意。因此,历史上称这场朱明皇室内部的争夺战争为“靖难之役”。
击败耿炳文、李景隆
朱棣初起兵时,燕军只据北平一隅之地,势小力弱,朝廷则在各方面都占压倒性优势。所以战争初期,朝廷拟以优势兵力,分进合击,将燕军围歼于北平。朱棣采取内线作战,迅速即攻取了北平以北的居庸关、怀来、密云和以东的蓟州、遵化、永平(今河北卢龙)等州县,扫平了北平的外围,排除了后顾之忧,便于从容对付朝廷的问罪之师。经过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宿将之后,朝廷也无将可用,朱允炆只好起用年近古稀的幸存老将长兴侯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军13万伐燕。建文元年八月(真定之战),师至河北滹沱河地区。燕王在中秋夜乘南军不备,突破雄县,尽克南军的先头部队。继而又于滹沱河北岸大败南军的主力部队。建文帝听到耿炳文军败,根据黄子澄的推荐,任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为大将军,代替耿炳文对燕军作战。 李景隆本是纨绔子弟,素不知兵,“寡谋而骄,色厉而馁”。九月,李景隆至德州,收集耿炳文的溃散兵将,并调各路军马,共计50万,进抵河涧驻扎。当朱棣侦知李景隆军中的部署后,笑着说,兵法有五败,李氏全犯了,其兵必败无疑,这就是政令不修,上下离心;兵将不适北平霜雪气候,粮草不足;不计险易,深入趋利;求胜心切,刚愎自用,但智信不足,仁勇俱无;所部尽是乌合之众,且不团结。为了引 卢沟桥
诱南军深入,朱棣决计姚广孝协助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自己亲率大军去援救被辽东军进攻的永平,并告诫朱高炽说:“李景隆来,只宜坚守,不能出战。”朱棣还撤去了卢沟桥的守兵。 朱棣这一招果然灵验,李景隆听说朱棣率军赴援永平,就率师于十月直趋北平城下。经过芦沟桥时见无守兵,禁不住欢喜,说:“不守此桥,我看朱棣是无能为力了。”这时朱高炽在北平城内严密部署,拼死守卫。李景隆则号令不严,指挥失当,几次攻城,皆被击退。南军都督瞿能曾率千余精骑,杀入张掖门,但后援不至,只好停止进攻。又因李景隆贪功,要瞿能等待大部队一起进攻,错过了时机。燕军则因此得到喘息,连夜往城 墙上泼水,天冷结冰,待到次日,南军也无法攀城进攻了。朱棣解救永平之后,率师直趋大宁(今内蒙古宁城西)。
联宁王、战山东
大宁为宁王朱权的封藩,所属朵颜诸卫,多为蒙古骑兵,骁勇善战。朱棣攻破大宁后,挟持宁王回北平,合并了宁王的部属及朵颜三卫的军队。朱棣带着这些精兵强将于十一月回师至北平郊外,进逼李景隆军营。燕军内外夹攻,南军不敌,李景隆乘夜率先逃跑,退至德州。次日,士兵听说主帅已逃,“乃弃兵粮,晨夜南奔”。 建文帝为大臣所蒙蔽,反而奖励打了败仗的李景隆。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李景隆会同郭英、吴杰等集合兵将60万众,号称百万,进抵白沟河(今河北雄县北)。朱棣命令张玉、朱能、陈亨、丘福等率军十余万迎战于白沟河。战斗打得十分激烈,燕军一度受挫。但南军政令不一,不能乘机扩大战果。燕军利用有利时机,力挫南军主将,南军兵败如山倒。李景隆再次退走德州。燕军跟踪追至德州。五月,李景隆又从德州逃到济南。朱棣率燕军尾追不舍,于济南打败李景隆率领的立足未稳的十余万众。济南在都督盛庸和山东布政使铁铉的死守下得以保住。朱棣围攻济南三月未下,恐粮道被断,遂回撤北平,盛庸收复德州。 李景隆在几个月的时间内一败再败,建文帝撤免了他的大将军职务,建文帝采黄子澄之谋,遣使议和以求缓攻,又任命盛庸为平燕将军,代李景隆统兵代之以盛庸。盛庸屯兵德州,以遏燕军南下。建文二年九月,盛庸率兵北伐,十月,至沧州,为燕军所败。十二月,燕军进至山东临清、馆陶、大名、汶上、济宁一带。盛庸率南军于东昌(今山东聊城),严阵以待。 燕军屡胜轻敌,被南军大败,朱棣亲信将领张玉死于战阵,朱棣自己也被包围,借朱能援军的接应才得以突围。东昌战役是双方交战以来,南军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兵败后,朱棣总结说:东昌之役,接战即退,前功尽弃,今后不能轻敌,不能退却,要奋不顾身,不惧生死,打败敌手。 建文三年(1401年)二月,朱棣率军出击,先后于滹沱河、夹河、真定等地打败南军。接着,又攻下了顺德、广平、大名等地。战争已经进行了两年的时间,南北交战主要在河北、山东。燕军虽屡战屡胜,但南军兵多势盛,攻不胜攻,燕军所克城邑旋得旋失,不能巩固。能始终据守者,不过北平、保定、永平三府而已。
直取南京、朱棣即位
正在朱棣为此而苦恼之际,南京宫廷里不满建文帝的太监送来了南京城空虚宜直取的情报。朱棣手下谋士也劝朱棣勿攻城邑,越过山东,以迅速行动直趋金陵,金陵势弱无备,必可成功。于是朱棣决定跃过山东,直捣金陵。朱棣据此决定举兵南下,直指京城。 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燕军进入山东,绕过守卫严密的济南,破东阿、汶上、邹县,直至沛县、徐州,向南直进。而燕军已过徐州,山东之军才南下追截。四月,燕军进抵宿州,与跟踪袭击的南军大战于齐眉山(今安徽灵璧县境),燕军大败。双方相持于淝河。在这次决战的关键时刻,建文帝受一些臣僚建议的影响,把徐辉祖所率领的军队调回南京,削弱了前线的军事力量,南军粮运又为燕军所阻截,燕军抓住时机,大败南军于灵璧,仅俘获南军将领即几百人。自此,燕军士气大振,南军益弱。朱棣率军突破淮河防线,渡过淮水,攻下扬州、高邮、通州(今江苏南通)、泰州等要地,准备强渡长江。这时,朱棣之子朱高煦引番骑赶到,燕军军势大振。 建文帝曾想以割地分南北朝为条件同燕王议和,被拒绝。六月初三,燕军自瓜洲渡江,镇江守将降城,朱棣率军直趋金陵。十三日进抵金陵金川门,守卫金川门的李景隆和谷王为朱棣开门迎降。燕王进入京城,文武百官纷纷跪迎道旁,在群臣的拥戴下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的胜利而告终。 “靖难之役”历时四年,前期作战南军连连败藉。但自济南保卫战后,南军主力屯驻德州,相机出击,以遏燕军。德州处在运河线上,南北交通便利,燕军自河北南下,始终处在德州的监控之下。燕军南攻时,南军或自德州横出断其归路,或袭扰其补给线,或乘虚北攻。所以,虽以朱棣之善用兵,南军再未出现过战争初期的那种大的挫败,燕军势力基本上被阻在山东以北。朱棣未克山东,故虽屡战屡胜,激战两年半,却始终未能打开局面。等到他越过山东,直趋金陵,半年时间便夺取了政权。 不过,朱棣撇下山东,径直南下,实属铤而走险。南北朝时,刘宋皇帝刘义隆进攻北朝的魏国,而北魏以它的国力和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之雄才大略,在击破刘宋黄河一线之军后,开始兵分五路,大举向南反击,长驱江淮,兵临瓜步,饮马长江,当时北魏太武帝达到了震慑南朝的目的,而未敢渡江以争江南。反观,朱棣的这种战术也只能在那时特殊的形势下才有可能成功。自明初朱元璋杀功臣后,明廷已无堪与朱棣相匹敌的将才,所以朱棣南下才有恃无恐。其次,“靖难之役”在那个时代的观念中,纯属一家一姓内部之争,所以建文帝虽一再下诏“勤王”,但真正勤王者少,而归顺燕军者多。不然,朱棣孤军南下,建文帝只需坚守金陵,坐待四方勤王之师会合,山东方面则截断燕军的补给线和退路,那样的话,朱棣处境势必极其危险。因此,换上另一人,换上另一种背景,则断不敢冒险采取这种战术,置山东于不顾。 战争虽结束,与此相关的历史却在发展。燕王进京后,宫中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有的说建文帝于宫中自焚而死,或云建 文帝由地道出亡,落发为僧,云游天下,传说他于正统朝入居宫中,寿年而终;又有一说建文帝逃至东南亚,郑和下西洋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寻找建文帝。建文帝的真正下落已不可确考,成为明史上的一大悬案。 当上皇帝的朱棣,大肆杀戮曾为建文帝出谋划策及不肯迎附的文臣武将。齐泰、黄子澄、景清等被整族整族地杀掉: “命赤其族,籍其乡,转相扳染,谓之瓜蔓抄,村里为墟。”有“读书种子”之谓的方孝孺,因不肯为朱棣撰写即位诏书,九族全诛,这还没完,又将其朋友门生作为一族全部杀掉,十族共诛873人。这次清洗极为残酷,共有数万人惨死于朱棣的屠刀之下。 四年的“靖难之役”,给明初刚刚有所恢复的社会经济以较大的破坏,而直接遭到战争践踏的地区,破坏可为严重,上称“淮以北鞠为茂草”,当为真言
编辑本段参加者
参加靖难之役的皇亲国戚一览 靖难之役是明朝最大规模的一次内战,也是朱氏皇朝建立未久即发生的一次人伦惨变。按照朱元璋设计的制度,由皇帝、藩王、外戚、驸马组成的家天下体制,应该能够在权力、礼法和亲情的共同作用下稳固地支持大明王朝的江山。然而,文弱的侄皇帝与身边的书生们未能掌握制约桀骜不驯的叔王的办法,朱元璋最初设计的制度终于酿成大祸。在这场战争中,皇亲国戚们纷纷参战,投向不同的两个阵营。
朱棣当年到底有没有找到建文帝,哪一个人或许给出了答案?
朱棣当年确实去找了朱允炆,并且这个能给出答案的人就是郑和,可以说郑和七次下西洋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和那些南边的属国打好关系,其中还有一个隐藏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找朱允炆,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朱元璋死的时候已经给朱允炆安排好了后路,毕竟朱元璋对自己的儿子还是比较了解的,他知道四儿子朱棣肯定会叛乱,而且朱允炆不一定会打得过他四叔。当年靖难之役后如果朱允炆没有逃脱,被朱棣找到,朱棣会如何处置他?
如果朱棣打到南京的时候,朱允炆还活着,他是绝对不敢杀掉朱允炆的。但是,朱棣打到南京的时候,朱允炆肯定不会活着。为什么这么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