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位开国大将中,只有徐海东没参加解放战争,为何却能高居第二?
欢迎阅读史源 历史 专栏第2030期。排在我军开国大将第二位的徐海东,很多朋友并不熟悉,因为解放战争时他几乎销声匿迹。但在红军时期,除了人人皆知的三大方面军外,其实还有一支红军主力队伍,那就是徐海东大将统领的红25军。如果没有徐海东及红25军的巨大贡献,早期人民军队和之后的革命 历史 可能会发生较大变化。怎么回事呢?有的朋友熟知解放战争 历史 ,对各野战军将帅、战绩如数家珍,却会发现一个问题:1955年全军授衔时,一些不熟悉的名字成为了大将、上将,排名还很高;而一部分在解放战争中功劳很大的将领,似乎军衔却并不高。比如提到徐海东,就有不少朋友感到陌生,这位在解放战争时几乎闻所未闻的将领,55年却仅居粟司令之后,位居开国大将第二位。
如果了解一下我军发展史,就不会对此感到奇怪了,徐海东授予大将军衔一点都不高。应该说在红军时期,徐海东对红25军及整个人民军队的贡献都非常大。徐海东军政全能,既有战役指挥谋略,又擅于管理和壮大队伍。他率领红25军经过长征到达陕北,除了三个主力方面军之外,红25军可以算是第四支参与过长征的我军主力部队。
而在长征过程中徐海东指挥得力统兵有方,部队到达陕北之后,竟然把3000多人的规模发展到4000多人,且经费充盈士气高昂,是唯一一支长征中实力不降反增的主力部队,给了整个红军队伍极大的物质和信心保障。后来以徐海东的红25军为基干,壮大为红15军团,徐海东亲自担任军团长,隶属中央红军。
红25军到达陕北,比中央红军到达的时间要早,提前与陕北红军取得了联系,并且经过奋战巩固了根据地,为元气大伤的中央红军提供了保障,使其到达陕北后能够好好休整并恢复实力。徐海东及红25军为巩固和保护中央立了大功,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时,缺衣少粮,经费严重不足,为了维持中央红军的规模和生存发展条件,徐海东慷慨解囊,把他的大部分经费五千银元拿出来,供给主席率领的中央红军部队,并且将大量的先进武器以及新式的棉被、服装用来保障中央红军,红25军自己却用旧的装备、物资。
徐海东将军要求他的军需官,绝对不可以把过期的药品及老旧棉服、旧武器给中央红军,要优先保障中央红军的弹药储备以及物资,这样大度的高级指挥员,在我军 历史 上是非常难得的。虽然说徐海东本人也是红军将领,但是能够优先考虑其他部队,保护中央先人后己的做法,还是非常值得称颂,他也一直被主席评价为“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如果不是因为后期伤病原因,脱离队伍进行治疗休养,徐海东不会错过整个解放战争。而在“打满全场”的前提下,1955年评衔时,就徐海东及红25军的地位而言,他甚至是有可能“挑战”一下元帅军衔的,毕竟抗战时他就是八路军主力旅长,再加上红军时期的特殊贡献,没有几个大将能够与之比肩。最终徐海东排在开国大将第二位,仅排在三野战功卓著的粟司令员之后,这个排名是反映了徐海东的真实功绩的,大将军性情敦厚、宽以待人,在军内威望极高,于1970年去世。
李靖史上十大名将之一 !隋朝的英雄及开国功臣!
作为战将,李靖一生身经百战,灭萧铣、灭辅公拓、平突厥、平吐谷浑,都获全胜,是博古通今
的
军事大家;作为臣子,李靖精明干练,出将入相,性情沉稳,为人谦虚恭谨,是初唐一代名臣。一、以实干赢得赏识与信任
李靖虽然后来位极人臣,深得高祖李渊和太宗李世民的赏识与信任。但在起步阶段,他的基础并不好,不仅受到猜忌,还差点被杀了做刀下冤鬼。是他以自己的实干精神,扭转了这种不利的局面,也为自己迎来了人生的辉煌。
李靖出生于官宦世家,自己长大后也做了隋朝的地方官。当隋炀帝倒行逆施引起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竞相反隋时,李靖以贵族子弟的身份,仍然是效忠于隋朝。在他任马邑(即朔州,今山西朔县)郡丞(太守的高级辅官)时,发现上司太原留守李渊心怀异志,在暗中招兵买马,伺机而动,决意向正在巡游江都(江苏扬州)的隋炀帝报告。但自己处在李渊的势力范围内,公开的去告发肯定是不行的,他想了一个办法,把自己充作囚犯,让人解送江都。但走到京城长安时,关中地区已经大乱,道路阻塞不能成行,因此竟耽搁了下来。而与此同时,李渊在太原起兵,正式打出反隋的大旗,并迅速攻占了长安,李靖在这里被抓个正着,自充囚犯去告黑状的事也被揭了出来。在将要被斩首的时候,李靖想到自己满腹经纶,壮志未酬,不由得对李渊大叫:“你既然起了义兵,要为天下除去暴乱。可为什么又不想成大事而以私人恩怨杀忠臣义士呢?”李渊很欣赏这句话,同时李世民也听说过李靖的名头,请求父亲不要杀害李靖,就这样,李靖保住了性命,加入李世民集团去当高参。
李靖在李世民集团中,虽没有机会单独统兵,但不断出谋划策,以其对形势的准确把握和计谋的奇巧而崭露头角,在李世民的东征西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620年,盘踞在湖北江陵的割据势力萧铣出兵进扰唐朝地界,这时由于唐朝正全力与王世充的势力争夺中原,无瑕他顾,就派李靖赴夔州(今四川奉节)去防范萧铣(当然,能招抚更好)。在赴任途中,李靖在金州(今陕西安康)给屡次讨伐当地少数民族都接连失败的庐江王李缓出了些好主意,使得李缓终于打了胜仗,他自己却因此而耽误了不少时间。好不容易到达峡州(今湖北宜昌),却又因萧铣的势力控制险塞,不买他的账,迟迟不能通过。这时,李渊误认为他是逗留不前,贻误军机,秘密地给峡江刺史许绍下了一道命令,让他将李靖就地处死。多亏许绍爱惜李靖的才能,没有执行,并为他说情 *** ,才又躲过一劫。
后来终于到了夔州,正好又遇上少数民族首领冉肇则起兵反唐,进犯夔州。赵郡王李孝恭带领唐军出战失利,李靖审时度势,率八百士卒连夜偷袭敌营,取得成功,一场豪杀,为大唐的军队挽回了一些面子。然后又找了一个险要之处布下伏兵,把冉肇则引入伏击圈一战而杀,并俘虏了五千多人,终于大长了唐军的士气。当捷报传到京师后,李渊非常高兴,大大的褒奖了李靖,并特意亲笔写了几个字:“既往不咎,过去的事,我早都忘记了。”李靖终于以自己不懈的努力,赢得了初步的赏识与信任。
接下来的事情就相对简单了,对于拥有真才实学的人来说,最痛苦的莫过于不被信任和理解,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学与抱负。李靖既然获得了信任,广展才华,建功立业也就顺理成章了。621年初,李靖上书李渊,提出了攻灭萧铣的十条计策,李渊很重视,任命李孝恭为主帅,李靖为副帅去平定萧铣,并特意对李靖交待说:孝恭不太懂军事,你要负总责。这比之当初的疑忌,实在是天壤之别了。
李靖没有辜负这种信任,先是进行物资准备,训练士卒,稳定后方,然后起兵推进,设奇谋。各个击破,只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就彻底消灭了这股江南最大的割据势力,李靖以卓越的战绩被封为上柱国、永康县公。这次战役,表现出了李靖杰出的军事才干,他进一步得到了唐高祖的倚重,完全奠定了自己的地位。
二、以智谋屡获战争的胜利
李靖是初唐时期战功最多的武将之一。不论是在平定唐朝内乱的战争中,还是在抵御边疆各族的进扰中,他总是用兵如神,以智谋多次获得战争的胜利。
在621年平定萧铣的战争中,李靖先是利用江水上涨、敌人疏于防范的机会,发奇兵连下沿江各城,迅速形成了对萧铣大本营湖北江陵的围困。首先挥军攻克江陵外城,接着又占领水城,并下令将缴获的大批物资和船只丢入长江任其顺流而下。将士们都非常奇怪,认为缴获敌船,正好充当军舰,为何却扔到江中,让下游的敌人捡了去派上用场呢?李靖解释说:“萧铣盘踞的地盘很大,我们现在是孤军深入。如果江陵没有攻破而敌人的援兵却赶到了,我们就会内外受敌,进退两难,即使有再多的船只也没用。现在这些物资顺着长江向下漂去,下游的萧铣援军必定认为江陵已破,不敢轻易进兵,这样我们就有充分的时间来攻打江陵了。”李靖的疑兵之计非常奏效,长江下游的萧铣援兵果然中计,停军不前,派人打探消息,因此而耽误了不少时间。等到他们明白过来继续进兵赶到江陵附近时,萧铣见城内难以支持,而又外无援兵,已经在唐军的围困与进攻下开城投降了。李靖的这种疑兵之计,对江陵围攻战的顺利结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破城之后。唐军众将都认为萧铣统兵反叛,抗拒官军,罪大恶极,建议抄没家产,并要求把那些随从萧铣作战的将帅和城中大户的财产充军,犒赏随行将士,也让其他反叛的人有所畏惧,主帅李孝恭基本同意这种观点。这时,李靖站了出来劝阻大家说:“皇帝起兵是为了征伐有罪的人,现在他们既然已经投降就说明是认罪了,况且,城中百姓抗拒我们是因为受了威逼,不是本意。如果我们在破城后大杀大抢。没收财产,不仅有违皇帝的仁爱之心,也会让其他那些还在叛军手里的城池都拒死力守,这对于我们安定局面,彻底收服江南各地是很不利的。”在他的坚持下,唐军在江陵城内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居民平安无事。这种高瞻远瞩,宽宏大度,不贪财宝的做法很得人心。也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那些萧铣的残余势力都纷纷望风归降。唐朝没费一兵一卒,就又收复了许多城池,实在是李靖深谋远虑、战略决策正确的功劳。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开国十大将军中,第一位和最后一位去世的分别是谁
第一位去世的是陈赓,1961年3月16日在上海去世。最后去世的是萧劲光,1989年3月29日在北京逝世。
共和国开国元勋的共和国十大开国元勋
十大开国元勋是指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1955年9月27日下午5时,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举行授元帅军衔及授予勋章典礼,毛泽东主席颁发命令状,授予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10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并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著名的“十大元帅”由此确立。
为纪念新中国一代开国元勋,经中共中央宣传部审核、中央文献出版社监制的金银邮品典藏册《开国元勋》,由中国邮票博物馆正式出品、发行,含国家邮政局特批的开国元勋的金银邮票,其中7枚金邮票总计含13克999纯金,8枚银邮票总计含16克纯银,中国邮票博物馆出品发行的15枚绢制纪念封,以及印有我国著名画家袁熙坤专门为10位元勋精心绘制的肖像的邮折,每幅肖像均配有元勋的手迹。
开国十大元帅十大将军排名(十大元帅军事能力排名)
1955年,新中国举行授衔,排在最前面的功勋最为卓著无疑是,“十大元帅”和“十大将”,今天解读一下十大元帅、十大将的各种排名。
授衔时官方排名
1955年十大开国元帅官方排名:
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
1955年十大开国大将官方排名:
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
。
1955年军衔评定时,十大元帅和十大将的人选确定,考虑是多方面的,参考了开国将帅们在红军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各个历史时期的资历、贡献、军功等等,还有照顾到了各大野战军的代表性,以及建国后的实际情况,是否有利于开展工作等等。
比如,毛主席退出大元帅衔的评定,周恩来、邓小平、杨尚昆、李先念等等因为已经在政府部门工作,为了淡化政府全是军人出身的印象,也放弃了军衔评定。还有,评衔前,组织了大量的军队复员转业工作,特别是女战士,大量强制复员或者转业。所以,有太多的人有资格参与评衔,而最终放弃了,1955年授衔,既是军功、贡献的评定,也是一种工作需要。
1955年,评衔时给出的排名,也基本体现了当时将帅们地位的排名。
评衔时年龄排名
十大元帅的生卒年份是这样的:
朱德
、
彭德怀
、
林彪
、
刘伯承
、
贺龙
、
陈毅
、
罗荣桓
、
徐向前
、
聂荣臻
、
叶剑英
。
看起来有点乱,且看下面我为大家的梳理。
十大元帅按照年龄排名是这样的:
朱德、刘伯承、贺龙、叶剑英、彭德怀、聂荣臻、陈毅、徐向前、罗荣桓、林彪。
所以,十大元帅里面朱德元帅,年龄最长,林彪最幼,他们分别出生于1886年和1907年,朱德元帅比林彪大21岁。排在第二位的是刘伯承元帅,令我没想到的是叶剑英元帅年龄竟然排在第四位,我印象中他在诸多元帅中是年轻的。陈毅元帅和徐向前元帅同庚,但是陈毅元帅出生于8月份,徐向前元帅出生于11月份,陈毅元帅排在前面。
十大将的年龄排序是这样的:
张云逸
、
徐海东
、
黄克诚
、
肖劲光
、
陈赓
、
王树声
、
罗瑞卿
、
谭政
、
粟裕
、
许光达
。
肖劲光和陈赓大将同庚,谭政和罗瑞卿大将同庚。
十大元帅、大将去世的先后和寿龄
随着时间流逝,开国将帅逐渐老去,1963年罗荣桓元帅因病医治无效去世,成为最早去世的元帅。去世最晚的是聂荣臻元帅,1992年去世。1986年,有两位元帅离我们而去,分别是10月7日刘伯承元帅和22日叶剑英元帅。老帅们离开的顺序是:
罗荣桓、贺龙、林彪、陈毅、彭德怀、朱德、刘伯承、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
十大元帅中首领最高的是刘伯承元帅,享年94岁,寿龄最短的是罗荣桓元帅,享年只有61岁。实际上刘伯承元帅,也是十大元帅中受伤最多的,受大伤10次,11处创口,失去一只眼睛。他们的首领排序是:
刘伯承、聂荣臻、朱德、徐向前、叶剑英、彭德怀、林彪、贺龙、陈毅、罗荣桓。
_十大将中,肖劲光大将寿龄86岁,其后是黄克诚、张云逸、谭政,而寿龄最短的是陈赓大将,1961年去世时年仅59岁,实际年龄58岁,逝者一般说虚岁,我对比的时候是按照实际年龄对比的。他们的最终年龄顺序是这样的:
肖劲光
、
黄克诚
、
张云逸
、
谭政
、
粟裕
、
罗瑞卿
、
徐海东
、
王树声
、
许光达
、
陈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