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幽默的出处和意思
黑色幽默(Black humor)20世纪60、70年代美国重要的文学流派。1940年,法国超现实主义作家布勒东出版了《黑色幽默选集》一书,但这个词到60年代才风行起来。1965年3月,弗里德曼编了一本短篇小说集,收入12个作家的作品,题名为《黑色幽默》,“黑色幽默”一词即由此而来。它是60年代美国小说创作中最有代表性的流派之一。进入70年代后,“黑色幽默”的声势大减,但不时仍有新作出现,它在美国文学中至今仍有相当深远的影响。它的主要作家有约瑟夫·海勒、克特·小伏尼格、托马斯·平钦、约翰·巴斯、詹姆斯·珀迪、布鲁斯·杰伊·弗里德曼、唐纳德·巴赛尔姆等。
“黑色幽默”的小说家突出描写人物周围世界的荒谬和社会对个人的压迫,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表现环境和个人(即“自我”)之间的互不协调,并把这种互不协调的现象加以放大,扭曲,变成畸形,使它们显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同时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闷。因此,有一些评论家把“黑色幽默”称为“绞架下的幽默”或“大难临头时的幽默”。“黑色幽默”作家往往塑造一些乖僻的“反英雄”人物,借他们的可笑的言行影射社会现实,表达作家对社会问题的观点。在描写手法方面,“黑色幽默”作家也打破传统,小说的情节缺乏逻辑联系,常常把叙述现实生活与幻想和回忆混合起来,把严肃的哲理和插科打诨混成一团。例如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平钦的《万有引力之虹》、小伏尼格的《第一流的早餐》。有些“黑色幽默”小说则嘲笑人类的精神危机,如巴斯的《烟草经纪人》和珀迪的《凯柏特·赖特开始了》。
“黑色幽默”作为一种美学形式,属于喜剧范畴,但又是一种带有悲剧色彩的变态的喜剧。“黑色幽默”的产生是与60年代美国的动荡不安相联系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荒谬可笑的事物和“喜剧性”的矛盾不是作家们凭主观意志所能创造的,它们是那种社会生活的反映。这种反映虽然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作家虽然也抨击了包括统治阶级在内的一切权威,但是他们强调社会环境是难以改变的,因而作品中往往流露出悲观绝望的情绪。
黑色幽默不同于一般幽默的地方在于,它的荒诞不经、冷嘲热讽、玩世不恭之中包含了沉重和苦闷、眼泪和痛苦、忧郁和残酷,因此,在它的苦涩的笑声中包含着泪水,甚至愤怒。后来,人们通常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黑色幽默”这个词。
一个百姓所理解的冷幽默:
“冷幽默”这个词不是出自于《论语》、《诗经》、《尚书》,也不是马克思、培根、普希金发明的,更不是现代流行的摩登新名词,而是我一时兴起,随口掰的。
“冷幽默”其实和人们常说的幽默、风趣没什么两样。只是,我愿意这么称呼它。我是在很讨厌一些人为了讨好别人,刻意地说那一堆不知道重复多少遍的自以为水准很高的令人发笑的话,然后如愿以偿地看着周围的的人笑得前俯后仰,自己也“哈哈”的陪着笑。我初二时的一位物理老师便是这样。刚开始,我非常欣赏他的幽默,因为它的精致;后来,当我听说他在其他班上课时,原封不动地照说那段“经典对白”,不由得大为反感,因为它的矫情造作。我想了半天也搞不懂,那位老师没必要讨好学生啊!那他为什么这样做呢?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平易近人?抑或是表现自己的水平?还是体现自己的“为人师表”?
“冷幽默”是那种淡淡的、在不经意间自然流露的幽默,是让人发愣、不解、深思、顿悟、大笑的幽默,是让人回味无穷的幽默。之所以称之为“冷幽默”,是因为不仅要幽默,还要“冷”。说到这里,到让我想起一个人——我们的新上任的语文老师Mr.陈。看,他那高傲的甩在两边的头发,那透过厚厚的镜片闪着精光的眼睛,那泛着浅浅的笑的微抿的唇,百分之百“冷幽默”的料!果然,他开口了,不知道什么时候班里的气氛活跃起来了,每个人脸上洋溢着笑意。我也笑了,我不知道其他人为什么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我其实一点儿也不想笑。可我却笑了,也许是看到了Mr.钟的笑容吧。那并不是一个咧着嘴的灿烂笑容,那是微笑,冷冷的微笑,略带讽刺的微笑。对了,这便是我喜欢的“冷幽默”!
送上幽默:
冷幽默:
穿错:
饭厅内,一个异常谦恭的人胆怯地碰了碰另一个顾客,那人正在穿一件大衣。
“对不起,请问您是不是皮埃尔先生?”
“不,我不是。”那人回答。
“啊,”他舒了一口气,“那我没弄错,我就是他,您穿了他的大衣。”
伤心故事:
有三个人到纽约度假。他们在一座高层宾馆的第45层订了一个套房。
一天晚上,大楼电梯出现故障,服务员安排他们在大厅过夜。
他们商量后,决定徒步走回房间,并约定轮流说笑话、唱歌和讲故事,以减轻登楼的劳累。
笑话讲了,歌也唱了,好不容易爬到第34层,大家都感觉精疲力竭。
“好吧,彼德,你来讲个幽默故事吧。”
彼德说:“故事不长,却令人伤心至极:我把房间的钥匙忘在大厅了。”
黑色幽默:
那年我们家很穷。
穷的没有饭吃。
但是,我家有一根火腿。
每次吃饭,家里人就看着那火腿吃。这样,就不会觉得饭很淡。看一眼火腿
吃一口饭。于是,我们吃的很开心,很饱。
但是,到了那年,
家境有那么一点好转。
我也长的足够强壮。
我能够爬上那梁
看看火腿的模样。
我发现
那火腿其实是泥巴做成的。
那饭,后来才知道,就是玉米渣子。
祝楼主开心,希望您能成为和平天使.(嘿嘿,有没可能呀?)
补充:幽默专业的解释,不是俺写的,是转载的,你们一看也知道了,这是为了让大家更了解,所以给大家共享,呵.
请问“黑色幽默”是什么意思?
它是一种哭笑不得的幽默,悲剧内容和喜剧形式交织的混杂,表现世界的荒诞、社会对人的异化、理性原则破灭后的惶惑、自我挣扎的徒劳,是其中心内容。面对这一切,人们发出玩世不恭的笑声,用幽默的人生态度拉开与现实的距离,以维护饱受摧残的人的尊严,即所谓的“黑色幽默”。黑色幽默不同于一般幽默的地方在于,它的荒诞不经、冷嘲热讽、玩世不恭之中包含了沉重和苦闷、眼泪和痛苦、忧郁和残酷,因此,在它的苦涩的笑声中包含着泪水,甚至愤怒。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20世纪西方文学黑色幽默名词解释?
“黑色幽默”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文坛出现的文学流派。强调用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结果,将当时社会中一些令人不满的现象极度地夸张、扭曲、渲染,以嘲讽的态度展示对社会的批判。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被认为是“黑色幽默”的经典之作。
求《黑色幽默》歌词中每一句的深层含义!
如题!《黑色幽默》,英文名:black humor 也译为 Sick humor
背景
黑色幽默产生,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繁荣于70年代,是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的。当时美国在朝鲜战争结束后,一方面社会矛盾,劳资矛盾频繁,另一方面麦卡锡主义使整个社会形成了压抑窒息的氛围;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卷入越南战争,战事的失利和美军惨痛的伤亡,更使全国反战情绪高涨,局势比较动荡,社会状况比较混乱。西方民主的思想在现实面前受到一些人的怀疑,传统的道德观念遭到抛弃,生活与思想的真理受到了怀疑。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中小资产阶级出于对共产主义革命的先天恐惧心理,在无所适从的社会背景下,于是产生了对现实采取嘲笑抨击,揭露和讽刺,幻想和否定结合在一起的“黑色”的“幽默”。
起源
早在20年代,一位法国超现实主义作家安德烈·布勒东曾编过一本名为《黑色幽默文集》的书,1965年,美国作家布鲁斯·杰伊·弗里德曼( Bruce Jay Friedman)将60年代以来的美国报刊上发表的具有黑色幽默风格的12名作家的作品编成一本小书出版,取名为《黑色幽默》。同年,美国评论家尼克伯克发表《致命一蜇的幽默》一文,明确的将这类作家称为“黑色幽默”派,于是以“黑色幽默”命名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在美国诞生。
学派
20世纪60年代美国重要的文学流派。1965年3月,弗里德曼编了一本短篇小说集,收入12个作家的作品,题名为《黑色幽默》,“黑色幽默”一词即由此而来。它是60年代美国小说创作中最有代表性的流派之一。进入70年代后,“黑色幽默”的声势大减,但不时仍有新作出现,它在美国文学中至今仍有相当深远的影响。它的主要作家有约瑟夫·海勒、克特·小伏尼格、托马斯·平钦、约翰·巴斯、詹姆斯·珀迪、布鲁斯·杰伊·弗里德曼、唐纳德·巴赛尔姆、科马克·麦卡锡等。
分析
“黑色幽默”的小说家突出描写人物周围世界的荒谬和社会对个人的压迫,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表现环境和个人(即“自我”)之间的互不协调,并把这种互不协调的现象加以放大,扭曲,变成畸形,使它们显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同时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闷。因此,有一些评论家把“黑色幽默”称为“绞架下的幽默”或“大难临头时的幽默”。“黑色幽默”作家往往塑造一些乖僻的“反英雄”人物,借他们的可笑的言行影射社会现实,表达作家对社会问题的观点。在描写手法方面,“黑色幽默”作家也打破传统,小说的情节缺乏逻辑联系,常常把叙述现实生活与幻想和回忆混合起来,把严肃的哲理和插科打诨混成一团。例如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平钦的《万有引力之虹》、小伏尼格的《第一流的早餐》。有些“黑色幽默”小说则嘲笑人类的精神危机,如巴斯的《烟草经纪人》和珀迪的《凯柏特·赖特开始了》。
“黑色幽默”作为一种美学形式,属于喜剧范畴,但又是一种带有悲剧色彩的变态的喜剧。“黑色幽默”的产生是与60年代美国的动荡不安相联系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荒谬可笑的事物和“喜剧性”的矛盾不是作家们凭主观意志所能创造的,它们是那种社会生活的反映。这种反映虽然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作家虽然也抨击了包括统治阶级在内的一切权威,但是他们强调社会环境是难以改变的,因而作品中往往流露出悲观绝望的情绪
特点
黑色幽默不同于一般幽默的地方在于,它的荒诞不经、冷嘲热讽、玩世不恭之中包含了沉重和苦闷、眼泪和痛苦、忧郁和残酷,因此,在它的苦涩的笑声中包含着泪水,甚至愤怒。后来,人们通常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黑色幽默”这个词。
黑色幽默的艺术特征
是一种哭笑不得的幽默,悲剧内容和喜剧形式交织的混杂,表现世界的荒诞、社会对人的异化、理性原则破灭后的惶惑、自我挣扎的徒劳,是其中心内容。面对这一切,人们发出玩世不恭的笑声,用幽默的人生态度拉开与现实的距离,以维护饱受摧残的人的尊严,即所谓的“黑色幽默”。
“反英雄”式的人物:人物精神世界常常趋于分裂,成为带有悲喜剧双重色彩的“反英雄”,借他们可笑的言行影射社会现实,表达作者对社会问题的看法。
“反小说”的叙事结构法:通过暗示、烘托、对比、象征形式表现扑朔迷离的情节。打破理性化的时间顺序,加速节奏的跳跃,情节缺乏逻辑联系,常把叙述现实生活与幻想回忆混合起来,把严肃的哲理和插科打诨混成一团。笔法富有反讽意味,语言经常打破一般语法规则和固有的词语搭配习惯。
具有寓意性。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1、纳博科夫,可以算是黑色幽默最早的作家,他1955年出版了长篇小说《洛丽塔》,此后又出版《普宁》(1957)、《微暗的光》(1962)等小说,成为事实上的黑色幽默派的元老。
2、约瑟夫·海勒(Joseph Heller),以《第22条军规》闻名文坛,后又写出了《出了毛病》(1974)和《像高尔德一样好》(1979),成为公认的黑色幽默派的代表作家。
3、库特·冯尼格特(Kurt Vonnegut),以充满幽默和奇特风格的长篇小说而著称,他的《第五号屠场》(1969)使黑色幽默的小说创作的影响达到顶峰。另为他的《猫的摇篮》(1963)和《时震》也是优秀的黑色幽默作品。
4、托马斯·品钦(Thomas Pynchon),受业于纳博科夫,以长篇小说《万有引力之虹》(1973)成为黑色幽默派的后起之秀,这部小说把人的性欲和现代科学技术联系在一起,提出了生与死、世界与人性等问题,作者以导弹发射后形成的抛物线“万有引力之虹”来象征世界、象征死亡,表现了对世界未来的悲观情绪。
5、威廉·盖迪斯,他的小说《小大亨》(1975)以夸张的讽刺描写一个大发投机财的孩子形象,获得1976年的美国全国图书奖。
6、托马斯·伯杰,他的小说《小巨人》(1964)使对看似强大实则渺小的西方社会的讽刺。
7、约翰·霍克斯,他被认为是“当代最有独创性的先说家”。代表作《血桔》描写了一对夫妇在假想的海岛上过着原始的性爱生活,成为“反小说”的典范。
8、约翰·巴思(John Barth),在他的代表作《牧羊童贾尔斯》(1966)中,以“反英雄”的描写手法,通过对大学生贾尔斯受到来自两个方面魔力的迫害以至神经错乱的描述,映射冷战时世界两大政治集团对人类造成的伤害。
电影《我的唐朝兄弟》到底是讲的什么啊 我总觉得看几遍都没明白(感觉又点黑色幽默的意思)
《我的唐朝兄弟》原名《苦竹林》,更名的原因正是导演要强调久违的“兄弟情”、久远的“江湖梦”。胡军扮演的薛十三、姜武扮演的陈六,传奇之余是平凡、狡猾之外是笨拙、犯坏之前是苟活、喋血之后是迷茫的人生旅途,……清晰地再现了大唐盛世之下的草根阶层,随风调雨顺世道的随波逐流与逆土地兼并浪潮的不羁反骨,酣畅淋漓地书写了“兄弟是手足”的古意、“人在江湖漂”的古风,同时又烙印上了“叛逆”的标签。 陈六和薛十三虽然是“唐朝古惑仔”,却并不像陈浩南和山鸡活得那么辛苦和挣扎。两人的行侠仗义有本能而没动机、有行动而没计划、要直接而不拐弯、要简单而不折腾,开门见山、一目了然。不需要我们的时候,小偷小摸小打小闹,逍遥行走于混混和流民之间;需要我们的时候,该出手就出手,为保护无辜百姓义不容辞,哪管什么敌众我寡? 然而就是这样的陈六和薛十三,偏偏有罗娘和鹦哥两位美娇娘甘心情愿为他们出生入死、陪他们厮守终身。一方面,唐朝的女性奔放、狂野、激情,流氓强盗都无所谓,敢爱敢恨敢倒追,这在那个开放、包容的王朝里,也不过是普通民风而已;另一方面,恰恰因为陈六和薛十三身上坏坏的反骨、痞痞的匪气,才反而使两位良家妇女欲罢不能——而这一点,在同样开放、包容、性别论多姿多彩、爱情观百家争鸣的今天,又何尝不是呢!? 至于呈现的方式,一方面血气方刚,另一方面又充满了令人忍俊不禁的爆笑情节。根据看过本片的业内人士介绍,形影不离的胡军和姜武,俨然成了一对默契非凡的“糨糊”组合!嬉笑怒骂着为我们带来了一段依靠彼此行走江湖数十载的草莽兄弟情。